新课改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07 05:42:10

新课改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初探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理念探究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策略,认为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构建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提升数学知识的吸引力,通过变式的方式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改环境;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务必树立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认为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都无法离开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因此构建思维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一切数学思维都应从探究开始,探究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法宝’”,从客观角度而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一个高水准的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而学生的探究欲望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具体的问题而诱发的。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思维情境,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原有数学知识与学习数学新知识的需要发生冲突),最终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不断提升数学知识的吸引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的枯燥性和乏味性,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摆脱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此话一语中的,很多初中生不喜欢数学就是因为不少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照本宣科,不注重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不能让数学知识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对于体校生更为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拘泥教材进行讲授,不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那教学效果的低下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体校的数学教师更应注重去提高数学知识的吸引力,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入知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数学知识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形成强烈的渴望,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加之从数学学科角度而言,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念性、理论性,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很多学生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乏味且难度大。而体育生偏向于体育技能的训练,其逻辑思维以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差甚远。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会感到更难、更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注重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循规蹈矩的进行教学,对体校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在体校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吸引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变式的方式导入课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变式的方法导入课题,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就可借助变式的方法导入课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屏幕展现两幅不同的中国地图:一幅是大比例的中国地图,一幅是小比例的中国地图。)

教师:请问多媒体屏幕中的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联?这两幅地图在外形上有何差异?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这两幅地图从外形上来看有相似之处,可是却有大小之别。

教师:同学们能分别从这两幅地图中找出太原、西安、合肥三个地方吗?现在请一位同学到电脑上来操作。

(学生:到与多媒体屏幕连接的电脑上用鼠标分别点出了太原、西安、合肥三个地方所在之处。然后教师可利用电脑将这两幅地图中的三个城市用线段连接起来, 最终将会有两个三角形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下,这两幅地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何关联?他们在外形上展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这两个三角形的外形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它们的大小是有差别的。

教师:(导入课题)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像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相似三角形”。

探究: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点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全等三角形的数学知识,对于我国的地图也是尤为熟悉的,这一案例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两幅大小不一样的我国地图构筑情境,非常巧妙地将“形状相似的中国地图”转变成“形状相似的三角形”,为研究“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内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温馨和谐、互助合作,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境。从“中国地图”到“太原、西安、合肥三个地方”,再到“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变式进程,让学生从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参与的状态,如此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变式,最大程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广大数学教师一定要树立新课改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新颖独特的教学法,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肖慕然(1969-),男(汉族),湖南衡阳,衡南县第六中学中教一级数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笛Щ与数学现实思想[J].张国祥.数学教育学报.2015(01)

[2]世界数学教育课程发展概况――“廿一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张国祥,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报.2015(04)

[3]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高凌飚.课程.教材.教法.2015(10)

[4]让数学走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J].廖英忠.高中数学教与学.2015(07)

上一篇:古代讼师地位研究 下一篇:体育中考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