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

时间:2022-10-07 05:41:08

完善我国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

[摘要]劳动报酬权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重要权利之一,这一权利的实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日渐完备,但是关于劳动报酬权的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依然存在缺陷,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劳动立法,更好的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报酬权做―探讨。

[关键词]劳动报酬权;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法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讨薪事件频发:一方面向公众呈现了劳动者欠薪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凸显了法律层面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的不完备。为此,就我国现行的劳动报酬权制度进行探讨。

一、劳动报酬权的含义

劳动报酬权,是指因付出劳动而获得报酬的权利。广义的劳动报酬,是指劳资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方式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助;狭义的劳动报酬,仅指职工劳动报酬中的基本工资。文中的劳动报酬在狭义范围内使用。

劳动报酬权是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之一,《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对未作约定的工资支付作了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第二十条对劳动者试用期工资作了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我国现行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

实际生活中,侵害劳动报酬权主要体现在拖欠或克扣工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加班费等方面。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侵害劳动报酬权的救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劳动监察查处。《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也做了相应规定,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2)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向各乡镇或街道政府及社区、村所设立的各类劳动纠纷调解组织,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劳动报酬问题。劳动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活动,作出的裁决对发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3)司法诉讼。即劳动者因劳动报酬权问题向人民法院提讼,这里有三种途径:一是不服仲裁裁决诉讼的情形;二是依据工资欠条提讼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三是申请支付令的情形。《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4)其它救济途径。我国现行的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随着劳动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包括行政、法律、政策等综合手段。在当前形势下,实现劳动报酬权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救济范围重叠,职能界定不清晰。现有的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两种劳动报酬权主要的救济制度中,存在着救济范围重叠、职能界定不清晰的问题,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劳动者难以选择。以无故拖欠工资为例,根据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无故拖欠”系指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正常,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付薪时间未支付劳动者工资。何谓“无正当理由”?作为普通劳动者难以判断,就连从事劳动监察或劳动仲裁工作的专职人员也很难界定。按现行的规定,劳动监察的范围与劳动仲裁的范围是完全重合的,两者在追究的法律责任上又是不同的。劳动监察追究的是行政责任,而仲裁机构解决的主要是民事责任。这种状况必然形成职责交叉以及对同一类案件的不同处理,致使劳动者不知如何选择。

2.对侵害劳动报酬权的惩处力度不足。《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对无故拖欠劳动报酬设置了赔偿金,《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也就是对拖欠工资给予报酬,首先是责令限期改正,对未改正的才责令支付赔偿金。对用人单位来说,拖欠劳动报酬的违法成本几乎没有,大不了在行政部门查处时再行支付。即使未在劳动行政部门限定的时间内支付,现实情况下因拖欠劳动报酬遭处罚及支付赔偿金的情况也不普遍。

3.救济期限过长,法定程序复杂。虽劳动报酬权救济途径较多,但事实上救济手段并不完备。最突出的矛盾是法定程序的时效与劳动者迫切要拿到劳动报酬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劳动者最普遍采取的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拖欠工资为例,要经历调查取证一固定事实与证据一责令改正一行政处理或处罚一行政复议一行政诉讼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诸多环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也就是调查取证最长时间可达90个工作日,经历行政复议及诉讼最长时间为三个月,法院强制执行又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由此可见,行政手段程序复杂,清欠效率不高。

4.强制手段欠缺,调查取证困难。目前劳动监察强制手段欠缺,既无法因不支付工资责令用人单位停业,也无法扣押用人单位财物。一旦用人单位不配合调查,调查取证难度很大,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在劳动监察或劳动仲裁过程中工资金额难以确定。虽现行法律和法规设置了工资支付举证责任倒置,如《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调查拖欠工资的投诉时,被投诉的用人单位负有提供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的义务。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未拖欠工资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投诉人提供的材料认

定事实,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但如果单位提供了不真实的工资表,与劳动者的诉求不一致,如何采信又是一个难题。尤其劳动监察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面临的行政风险显而易见,因为不受理是行政不作为受理后又面临难以作出处理决定的尴尬局面。

三、完善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的法律思考

1.明晰相关机构的法定职责。在劳动报酬救济制度的三个重要主体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中,存在着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职能重叠不清,行政资源浪费的状况,在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的职能分配上尤其明显。劳动仲裁与劳动监察应成为一种互补的制度,这种互补以保持各自特征为前提。劳动监察的对象应只限于用人单位,不宜将用人单位、劳动者、行政性机构三类都包括进来,劳动监察的内容应只限于劳动基准法,而不宜将其扩大化。立法应明确劳动监察对拖欠劳动报酬的行政监督、检查、纠正、处罚职能,劳动仲裁提供对具体劳动报酬权的调解、裁决和给付,人民法院负责特定条件下劳动报酬的调解、裁决、给付和强制执行。

2.建立配套的劳动报酬保障制度。第一,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带有工资支付信用担保性质,是指通过强制缴存一定数额的保障金,增强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工资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旦发生拖欠工资问题,可动用保障金及时支付工资。第二,建立应急周转金制度。应急周转金是指由政府建立的一项资金,用于在发生企业破产或业主逃匿造成职工拖欠工资时,在拖欠事实清楚的情形下应急进行有限的工资垫付,之后再向企业进行追偿。第三,建立特殊行业记工工资卡制度。记工工资卡实际上是核实劳动者工作量和工资额的一种制度,它集劳动协议、考勤表、工资表为一体,是记载劳动者做工量和工资额的原始凭据。记工工资卡制度,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制度设计,可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切实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工资权益。

3.加强劳动用工的监察力度。劳动监察作为法定的执法监督机构,必须依法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及工资支付方式。劳动监察着重要做好按月支付工资的监督检查。同时,劳动监察应重罚恶意欠薪行为,不应着眼于负责处理具体某一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支付,应在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和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的监督、查纠、处罚力度上有所作为。对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拖欠劳动报酬行为从重处罚,加大拖欠劳动报酬的违法成本。

4.设立劳动法庭。随着近年劳动报酬争议的增多,职工打官司难、效率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纠纷一旦提交法律途径解决,根据目前劳动争议案件“一裁两审”的审判程序,案件往往一拖就是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对于用人单位,单个劳动者是弱势的,劳动者很难承受起一个案件一拖就几年,甚至无法执行的情况。建议在基层成立劳动法庭,劳动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快速解决劳动案件。对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先予执行,避免因效率影响公平。对于拒不执行劳动案件判决的用人单位及负责人给予刑事处罚。

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的核心权益,如何通过立法设计和制度保障确保劳动报酬权的实现,既是实现公民基本的权利的需要,也是确保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完善现有劳动报酬权救济制度,对于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邢金昌,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操作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龚和艳,浅析劳动争议仲裁受案范围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浙江劳动与保障,2006(4)。

[3]吴根雨,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的措施,浙江劳动与保障,20 06(1)。

[4]杨铜福,加强对租赁企业工资支付监管探究,浙江劳动与保障,2006(9)。

[5]金英杰,切实保障劳动报酬权的实现,来源:法律教育网。

[6]袁成茂,劳动监察工作的难点及对策,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5-8。

上一篇: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保障 下一篇:社会保险在社会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