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权利人的次生风险探析

时间:2022-10-07 01:30:52

票据权利人的次生风险探析

2012年是票据市场不平静的一年,无论是央行、银监会的核查监管力度,银行的贴现规模,还是票据诈骗案件爆发的数量与手段,无不异于往年。随着杭州、昆明、山东等地票据大案频发,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面临的“空转”风险、假票诈骗、变造诈骗、恶意公示催告、贴现交易诈骗及非法票据贴现等案件迅速增加。为此,银监会于2012年10月紧急下发《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统一授信管理,要科学核定客户票据业务授信规模,防止签发超过企业授信限额的票据,防范各种“倒票”违规行为,将票据“空转”、挪用保证金、假票诈骗、变造票诈骗、非法票据贴现等,列为打击重点。

本文票据权利人,是指现有持票人,也包括现有票据背书人(即曾经持票人、票据债权人)。票据权利人的次生风险,是指票据当事人因票据本身风险或票据前、后手风险行为所引发、派生出来的第二次风险或灾难。此类次生风险,大多属于票据当事人意志之外且不可预见、不可回避、不可避免的被动风险责任。根据现行《票据法》规定,次生风险对票据权利人尤其是票据背书人损害极大,对票据市场危害极大。探讨次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根据《票据法》相关规定,票据权利人面临如下的主要次生风险。

承担高成本融资的风险

承担高成本融资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使用票据进行融资时,同现金交易的债权人相比,要承担更高的持票成本和融资成本的情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等规定,持票人只要使用票据进行贴现、质押贷款等融资时,就必须向金融机构或贷款人支付贴现利息或贷款利息。这如同说收款人无论收到多少金额,只要票据未到期而又急需用钱时财富即打折扣,票面金额必然贬值缩水,而不问持票人是否愿意,这无疑增加了收款持票人的持票成本和融资成本,是对持票人的变相掠夺。

有学者认为,商品买卖,票据交易,均是市场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既不存在显失公平,也不存在掠夺财产,这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例如航空机票打折,典型的市场行为,能说打折不公平而强制不准打折,并要求乘客退票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行为要有度,超过一定限度,法律对愿打者和愿挨者都会进行干预。例如,愿打者打伤愿挨者,一般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愿打者打死愿挨者,肯定要承担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限度就是不得造成愿挨者的人身伤害,超过这一限度,愿打愿挨的意思自治无效,愿打者必须担责。再说机票打折,是让利于民赋予乘客权利的市场民事行为,该市场行为符合社会公德受法律保护。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以授予对方权利,但是不可单方增加对方的义务,这是我国和当代国际民商法的一条基本通用原则,机票打折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票据贴现及质押融资,不同于机票打折,他是出票人单方增加对方当事人的义务或负担,同我国和国际民商原则相背离。因此说,《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相关规定不合理。

丧失票据抗辩权的风险

丧失票据抗辩权的风险,主要是指票据前手即使与直接后手完成公平合理的合法交易,当被间接后手追索时,还必须得承担票据付款义务,而丧失票据抗辩权的情形。《票据法》第十三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这即是说,不管出现何种情况,票据前手对后手承担绝对的付款责任,并丧失票据抗辩权,而不问票据前手是否存在过失和错误。而我国《合同法》针对多重连环交易合同则认定,每一次合同交易具有相对独立性,合同交易的前手可以用自己与直接交易对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合同交易的间接后手,不因自己直接交易对手的违约而承担对间接后手的责任,可见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要比票据法合理公平得多。

承担票据被伪造变造责任的风险

承担票据被伪造变造责任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在票据被伪造、变造之后签章,而对伪造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承担责任的情形。《票据法》第十四条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票据上其他记载事项被变造的,在变造之前签章的人,对原记载事项负责;在变造之后签章的人,对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不能辨别是在票据被变造之前或者之后签章的,视同在变造之前签章。”根据这条规定,前手违法后手担责,票据权利人即使没有伪造、变造票据,但只要是在伪造变造之后签章的,都得对伪造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承担责任。

票据被恶意挂失支付的风险

票据被恶意挂失支付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与前手完成交易后,前手出于恶意不付款,进行挂失止付,从而使持票人无法取得应收账款和票据权利的情形。《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付款人的票据除外。收到挂失止付通知的付款人,应当暂停支付。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根据这一规定,票据前手只要借票据丧失为由,可以不受限制的、不负责任的、无任何条件地办理挂失支付,侵害持票人的合法权益,限制票据权利的行使。

票据背书风险

背书风险,主要是指票据当事人接受特定限制内容的背书票据而丧失票据权利的情形。《票据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第三十五条规定:“背书记载“委托收款”字样的,被背书人有权代背书人行使被委托的汇票权利。但是,被背书人不得再以背书转让汇票权利。汇票可以设定质押;质押时应当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被背书人依法实现其质权时,可以行使汇票权利。”第三十四条是说票据当事人错误接票而丧失对背书人追诉权的情形;第三十五条则是指错误接票而丧失票据权利的情形。即票据债务人背书所附一切条件,不问是否合理、平等、公正,票据债权人必须无条件遵守,否则就得承担债权行使的消极责任。如此规定,票据背书变成为法律责任的陷阱,等着所有票据背书后手去跳,所有后手必须成为防范票据风险的高手,一不小心便会丧失票据权利,将简单的商品交易因为票据而变的复杂起来。

重大过失丧失票据权利的风险

重大过失丧失票据权利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因犯罪、违法、背书不连贯、签章不符合规定、审查审核过失、交易无真实背景等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原因取得票据,从而不得享有票据权利的情形。《票据法》第十二条规定:“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这一规定表明,持票人不仅因犯罪、违法等行为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而且因善意的“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也会丧失票据权利。

超过时效丧失票据权利的风险

超过时效丧失票据权利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不及时行使而消灭的情形。《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第一,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第二,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第三,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第四,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讼之日起3个月。票据的出票日、到期日由票据当事人依法确定。”这一规定对持票人的权利行使设置了诸多限制,给持票人带来权利灭失风险,有点显失公平,而我国法律对银行存款、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债权保护则是永久期限保护,没有时效限制。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尽管也有二年诉讼时效的规定,但也没有过时消灭的规定,超过二年不行使只是丧失胜诉权,而债权、诉讼权均不丧失,且诉讼时效可无限制的中断后重新计算而得以延长。

合法权益被剥夺的风险

合法权益被剥夺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因前手在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而丧失转让、贴现、质押等票据权利的情形。《票据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持票人可以将汇票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不得转让。”第三十四条规定:“背书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原背书人对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出票人或背书人不是家长,不应干涉、剥夺持票人如何花钱和票据权利的行使,“不得转让”背书免责,不仅违背公平诚信原则,也增加了债权人的持票风险。出票人是票据债务人,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相关原则,交易及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单方面给对方设置或赋予权利,而不得单方为对方增添或设置义务,单方为对方增添或设置义务的行为无效。“不得转让”违背了票据流通性原则,将票据的生命力扼杀使之变成一张死票。

强制被迫承担担保责任的风险

强制被迫承担担保责任的风险,主要是指票据当事人背书转让汇票后,即使不是出票人或承兑人,而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责任的情形。《票据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背书人以背书转让汇票后,即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背书人在汇票得不到承兑或者付款时,应当向持票人清偿本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金额和费用。”由此可见,这种强制担保的捆绑规定,使得票据权利人承担的责任也远比现金交易的责任风险、担保风险、交易后风险要高得多。

票据被拒绝承兑的风险

票据被拒绝承兑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因付款人拒绝承兑,而无法取得票据金额的情形。《票据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付款人对向其提示承兑的汇票,应当自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3日内承兑或者拒绝承兑。”根据这一规定,付款人可以依法行使拒绝承兑权,此举不仅增加票据债权人的持票风险,也严重损害票据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承担被追索的风险

承担被追索的风险,主要是指票据前手因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或出现其他法定条件后,被持票人和其他后手追索,承担票据清偿责任的情形。《票据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汇票到期日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票人也可以行使追索权:汇票被拒绝承兑的;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的;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这一规定再次充分说明,票据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交易工具,同现金交易相比,票据前手背书人要承担较高的被追索风险以及较重的不合理赔偿风险等。

面对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破产、责令终止的风险

面对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破产、责令终止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因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破产及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而无法向其行使并实现票据权利的情形;或票据前手因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破产、责令终止业务活动后,承担被持票人追索的情形。假设出票人也出现第六十一条规定的情形,此时前手背书人既无前手可追索,又要被后手追索,即使票据背书人与出票人进行的是公平合理交易,且早已完成交割,即使对持票人的损失没有丝毫的直接关联及行为过失,依照《票据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然要向持票人承担《票据法》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责任。《票据法》如此规定,有欠公平合理,不仅增加了票据背书人的交易风险,而且也违反了我国《民法通则》、《担保法》和《物权法》关于担保意思表达真实自愿原则的规定,更何况票据背书人根本从来就没有表达过对持票人担保的意思表示,却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可见票据背书人可能成为典型的冤大头。出票人、承兑人、付款人出现死亡、逃匿、破产及因违法被责令终止等情形,并非背书人的过错,背书人向持票人承担付款或清偿责任,然而背书人的损失有谁来承担呢?可见法律规定不公平。

承担举证责任的风险

承担举证责任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因不能及时按期举证或不能提供合法证据,从而丧失对其前手追索权的情形。《票据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持票人不能出示拒绝证明、退票理由书或者未按照规定期限提供其他合法证明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承担通知义务的风险

承担通知义务的风险,主要是指持票人自收到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之日起3日内,因未能及时通知其前手,或其前手未及时通知其再前手,而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票据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持票人应当自收到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的有关证明之日起3日内,将被拒绝事由书面通知其前手;其前手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日内书面通知其再前手。持票人也可以同时向各汇票债务人发出书面通知。未按照前款规定期限通知的,持票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因延期通知给其前手或者出票人造成损失的,由没有按照规定期限通知的汇票当事人,承担对该损失的赔偿责任,但是所赔偿的金额以汇票金额为限。”

承担被迫卷入诉讼的风险

承担被迫卷入诉讼的风险,主要是指票据背书人和保证人因对持票人承担清偿责任后,被迫卷入诉讼或仲裁,向其他汇票债务人行使再追索权的情形。《票据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持票人可以不按照汇票债务人的先后顺序,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持票人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对其他汇票债务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被追索人清偿债务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商人经商,买卖交易,目的为了求财,并非与人为敌,等着守着与人打官司,但作为票据的背书人和保证人而言,随时都有被追索的天降横祸,票据的流动性决定票据后手及持票人具有人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票据每一当事人和保证人均卷入随时被人追索或再追索别人的麻烦漩涡。从理论上讲,只要接受票据交易,你就会永无宁日,你不招惹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追索你,如果你是票据的当事人,清白无过错也得担责。

通过上述列举,可以看出票据是一种风险丛生、次生风险众多,流通受限、弊端重重、对票据接受者显失公平的一种交易支付工具。相对于现金交易来说,票据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交易支付工具;是弱者无可奈何、没有选择的一种被接受交易方式。现金交易安全、快捷、方便,权利义务公平对等清晰可见,没有“秋后算账”,也没有“替别人背黑锅”,大额交易支付还可以通过柜面、ATM、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支付平台实现实时到账或24小时支付,具有票据交易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且没有上述列举的任何一种次生风险。当代金融服务和先进、灵活的支付结算工具,完全可以取代落后危险的票据工具。

要想做大做强票据市场,让票据这一支付结算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得让全社会商品交易者对票据喜闻乐见,了解票据,认识票据,亲近票据,接受票据,使用票据,乐意持有票据。要实现并达到这一目的,就得保障在法律层面无歧视的平等、公正保护每一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得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免除票据权利人被追索、被担保、被诈骗、被赔偿、被拒绝承兑和付款、被挂失等次生风险;就得保障票据有现金一样甚至更好的安全性、流动性、方便性和快捷性;就必须对现行票据法相关规定予以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因此,正本清源,对《票据法》的修改完善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彭正江、段维明为中国工商银行自治区分行,杨名杰为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

上一篇:中国城镇化道路不能再以传统方式推进 下一篇:影子银行运行和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