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06 11:37:01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基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赋予更高的期望,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情绪问题以及个性心理问题。本文结合语文学科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

一、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使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首先,语文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学时安排方面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具可行性。其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保证,语文素养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而心理健康则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其与语文学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再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自我完善和提高。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

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压力大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幸福感下降,成长中出现的个性心理障碍等。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材内容包含着大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引的倾向性不强,而且学生对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指引的优秀课文认知不足,无法自主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和引导。从整体层面来看,语文教师并未形成在语文授课时渗透心理健康指引的理念,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不够,过于重视语文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的价值,对其人文价值的传达十分有限。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忽视对其心理健康的引导。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简单生硬,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性。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并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评价单调肤浅,缺乏激励性。

(二)原因分析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倾向性存在偏差,而且日益增大的教学压力、考试压力等因素也影响了语文教师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选择,使其更多的注重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心理指导功能。学校层面也未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缺乏对语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目前在大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下,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对语文工具性的展现,对人文的体现较少,这也使得语文教学缺失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在考试及升学压力下,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更倾向于应试导向的评价,缺乏激励性,这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树立育人意识,担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

语文学科完美融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从学校层面到语文教师层面,再到学生层面,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注重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平等、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以自身师德、良好品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熏陶感染人的情操作用,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的人文氛围,感受语文之美,共享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语文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内容建立语文学习平台,营造心理讲课教育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其次,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乐于表达,从而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再次,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通过小组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课文,而且其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传达可通过形形的人物形象来实现,因此,语文教材明显具有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功能。教师应选择合适且具有针对性的课文,借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陶冶情操,进而产生追随、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可选择合适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地、有意识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摆脱消极心境,甚至可以在课文阅读及学习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等形式把内心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使其得到放松,进而保持活泼、开朗的精神状态。

(四)通过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对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个体特征突出评价的准确性和激励性。此外,评价方式上要讲究评价的艺术性,尤其是批评艺术,要把握批评的分寸,并同时表现出对学生特长和成长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娟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3,(4).

[2]周媛媛.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语文建设,2014,(36).

[3]陈晓娟.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4).

(贺登昌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00)

上一篇:研讨式教学在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索 下一篇:实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