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06 09:03:28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外语教育界,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和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一般原则,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于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1957年拉多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他是第一位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从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三个方面对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的模式。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为跨文化交际学打下了基础。1972年,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

(1)可能性,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

(2)可行性,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

(3)确定性,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

(4)有效性,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海姆斯,1972:281)。

1980年卡纳莱和斯魏茵提出交际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三年之后,卡纳莱又把它扩展为四部分。

(1)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汇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转换话轮、结束谈话等。

1990年,巴克曼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共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语言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鲁本在1977年就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某一环境下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七个要素组成。

(1)尽量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目光、手势语、语调等)向交际对方表示积极合作的态度,从而建立有效交际的基础;

(2)多描绘别人的行为,采取非评价、非判断式的态度,避免以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行为品头论足;

(3)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识,极其敏锐地洞察交际对方独特的交际风格和交际特点;

(4)尽力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采取换位思考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然后,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empathy),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地了解他的思想感情;(5)展开角色行为,主动展开思想、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价他人意见;为与双方达到和谐一致、协调冲突、提供建议和为交际双方取得共识而进行妥协让步;能够拒绝对方观点,能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6)应对自如,合理地就对方的要求进行评估;

(7)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表示出高度宽容并很快适应,不流露为难、厌倦的情绪。

2.文化的特点

文化跟语言一样,是民族的,不是全人类的,但是所有的文化有共同的特点。乔治·彼得·默多克对人类有关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特点做了如下概括。

(1)文化模式来源于人们的思想;

(2)文化有助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文化满足人们的需要;

(4)文化是逐渐积累、不断发展的,例如先有游牧文化,后有村落文化,再有城市文化;

(5)文化是有结构、有模式的;

(6)文化属于一个社团全体成员所有,可以学习,可以习得;

(7)文化可以传给下一代,一般通过符号、媒介等传递。

3.文化的分类

(1)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与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后者指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

(2)信息文化(informational culture)、行为行动(behavioral culture)与成就文化(achievement culture);信息文化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等;行为文化指行为方式;成就文化指文学、艺术成就。信息文化和成就文化实际上是第一种分类法中的大写字母“C”文化的细化,二行为文化大体上跟小写字母“c”文化相当。

(3)普及性文化与专门性文化:普及性文化主要指行为方式,专门性文化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

(4)知识性文化与交际性文化:前者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后者主要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例如暗含在英语内的文化因素。实际上语言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前者还是可以进行交际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后者,则直接会影响交际。

上一篇:谈高职院校的微机管理 下一篇:探讨素质教育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