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传统出版业21世纪之困境与改革

时间:2022-10-06 08:14:00

浅谈我国传统出版业21世纪之困境与改革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出版行业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迫使我国出版业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新世纪的新要求。改革要从内至外,全面而具体,如此才能彻底革新,走出困境,以求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出版业 全球化 冲击 改革 发展

我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最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为世界出版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如此种种,是让别国出版业无比羡慕的天然优势。

一、全球化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

1.外国出版集团涌入

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出版行业也随之扩大开放。外国出版集团强劲登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掀起收购的浪潮,艾迪生・韦斯利・朗曼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等纷纷落户北京、上海等地。

2.新技术的冲击

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载体多元化,电子出版物就是一种重要产物。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快捷、图文并茂、可对话交流,生动有趣、互动性强,其独特的优势对传统出版业无疑是当头一棒。它以其低廉的成本,快速生动、新颖的形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前景光明,将会长期威胁传统出版业。

3.新思想的冲击

全球化并非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对我们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美国猛烈的文化侵略和韩国温柔的文化渗透,中国的文化市场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出版业肩负着我国文化宣传和指向的责任,面对来自各国的文化冲击,压力巨大。

二、我国出版业的现状

我国出版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意识淡薄。出版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人员分配不顾地区差异、岗位差异,按量分配,造成忙闲不均、资源浪费。而且,出版社的经济支柱十分脆弱,大部分是以教材、教辅材料和少儿读物为主。如此现状造成图书资源分配不平衡,脱销与库存积压两种状况长期存在。

近年来,我国出版事业兴旺发达,但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精神生产力来说,均属超负荷增长。而且,由于一味求速度、求规模,又缺乏市场调节,致使出版业畸形发展,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差,这些又严重制约着出版业的发展。

对于出版业来说,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的要求比较高,而缺乏专业知识,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对出版业的发展犹如釜底抽薪。但是,我国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及规模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三、出版业的改革

1.出版企业市场化

我国出版业最大的弊病就是出版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家实行出版社企业化,脱离政府,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要进步,靠的是科技和人才。我们要引进技术,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减少图书产销时间,提高图书的时效性。建立营销网络,实现创、编、印、销的一体化产业链。在高科技的冲击之下,我们只能用高科技还击。在重视效率、效益的同时注重质量,用创新的思维、独特的选题、精美的装帧、高雅的品位抓住消费者。

3.人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最重要。图书内容靠编辑,图书设计靠美编,图书发行靠营销人员。只有每个环节都得到保证,图书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走到读者心中。出版社应大量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举起中国精神文化传播的大旗。

4.辅助教育事业

传播文化是出版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出版企业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材,因此,出版与教育事业无法分割。我国拥有13亿人口,可是图书购买力却不及美国、日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教育普及率仍然不容乐观,目不识丁的人对图书的兴趣必然不大。

5.国家保护

我们迎着国际的冲击,逆流而上求发展,只有出版集团的努力是不够的。国家应借鉴别国的经验,对出版业采取一些保护手段,为我国出版企业做坚强的后盾。

如对进口图书征税、限制外国出版企业进入、政府提供部分资金支持等。我国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我国出版业的合法利益,使其在国家法律保护下稳步发展。

可现在的中国仍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改革、创新,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这样才能抵挡住外国出版集团的冲击。我们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的未来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朱栋梁,张人石.编辑发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6)

[2]罗紫初.编辑出版学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

[3]王京山.网络出版运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

上一篇:读《享受母语》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