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充满情趣

时间:2022-10-06 07:56:08

让数学课充满情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师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调动多方面的各级性才能完成。那么,数学教师应怎样让课堂充满情趣呢?

一、 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情趣数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级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从中抽象数学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情趣。例如,在《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明明在家―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一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明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相邻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家庭或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每月电话费、水费,小组内学生的身高、年龄等。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根据各自收集的数据,计算出各自的平均数向同学汇报。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有关资料,放进课堂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利用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适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比赛、辩论等教高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审美情趣,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摸奖活动。(出示摸奖用的盒子,还有奖品)你们只要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任何一种球,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谁想试一试?(教师选出三名学生,每人依次摸了三次,都没有摸出红、黄、绿这三种球中的一种)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都没有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三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全都是蓝色的球。(打盒子给学生看)那么,继续让你们摸,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

师:对,从全是蓝色球的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板书:一定)而要想摸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球中的一种,可能吗?

生:不可能的。

师:仅仅是不可能摸到这三种颜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摸出除了蓝色以外任何颜色的球。

师(板书:不可能):那你们也就不可能得到奖品了。该怎么办?

生:在盒子里放进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教师放进这三种颜色的球,并摇一摇盒子)

师:现在谁想摸?

师(请一学生上来):猜猜看,他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会中奖吗?

生: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红、黄、蓝、绿都有可能被摸出,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板书:可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

……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用活动的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寓教于趣、寓学于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三、 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

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问得巧,说的就是一种问题设计的艺术。因此,数学问题设计必须体现启发性。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意在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具体地讲,教师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设问;可以在运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争议点”上发问;可以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上设疑;可以在同一数学问题变式演变过程的“发散点”上发挥……

如,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猜猜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回答:“360度。”教师接着问:“能用实例说明你的想法?”这一问,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测量四个角的度数之和,有的说直接借助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有的用分割四边形成两个三角形等方法。)教师继续追问:“五边形、六边形?”学生思维更积极,也注意选择最优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四、 找准课尾延趣点,延续学生的数学情趣

数学课好的结尾可以鼓起学生思绪之翼,使他们对课堂内容遐想联翩,留下的袅袅余音。因此,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课尾找准延趣点,让学生回味无穷。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样结课: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及时出示课后活动要求: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如此的活动设置,学生必是“欲罢不能”,一定会竭尽全力去解开这些“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上一篇:科学设置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下一篇:“日记擂台”让孩子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