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打人了

时间:2022-10-06 07:43:15

解读宝宝的心里话

当宝宝逐渐学会了控制小手,他也学会了一个新本领:打人!出门打小朋友,在家打爷爷奶奶,好像这就是他的见面礼一样。这样具有“暴力倾向”的宝宝真让父母担心:小时候这是一种可爱,长大了可就要讨人嫌了。宝宝为什么要“打人”呢?让我们抛开主观成见,先听听宝宝的心里话吧!

“我有了新发现!”

当有一天,宝宝的小手在无意之间拍打到别人的脸上,随之听到了响声,又看到了别人或是高兴,或是生气,或是惊讶的表情。宝宝开始明白,原来挥手能带来这么多新鲜事。在宝宝的小脑袋瓜里,他逐渐将挥手和那些新鲜事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他对自己的新发现感到特别兴奋,那种心情就像刚学会走路一样,太有成就感了!

“您听错了吧……”

1岁多的宝宝正在学习说话,咿咿呀呀爱说话,但不一定能说得准。多数宝宝在开始发音时都会发出“哒、哒、哒”的音,许多老人会认为宝宝在说“打”,于是就会自然而然教宝宝拍打的动作,甚至拿着宝宝的小手拍自己的脸说“打、打、打”。宝宝还在摸索字词的意思,这“善意的误解”,会让还在学习阶段的宝宝很快理解“打”的含义。

“不这样,那我能怎样?”

有些宝宝出门见到小朋友,伸手就打,那是因为宝宝对肢体的控制能力还不足,掌握不好力度。还因为他还不会与同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示友好。更何况宝宝的语言发展还没到一定的水平,很多话他都能听懂但还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一着急,直接就肢体接触了。

“可不能赖我,有样学样呗。”

1岁多的宝宝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当他在电视里或生活中看到有人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会自然地模仿。如果家里大人们也经常推推搡搡,甚至存在家庭暴力。宝宝看在眼里,其实都学到心里去了。

爸爸妈妈试试这样做

1岁多宝宝“打人”,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但是当宝宝出手时,父母如果认为“宝宝小,还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会改”,那也是不合适的,适当的干预将更有助于宝宝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宝宝适当表达

当宝宝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父母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不管不问,而是要身体力行地教给宝宝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告诉宝宝可以用亲亲、抱抱、摸摸,这样的动作来表示对别人的喜爱。如果想表达不满,可以试试用自己的小嘴巴说话,或者鼓起小嘴,皱起眉头做生气状。

保持外柔内刚的态度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宝宝控制不住地要打人,爸爸妈妈还是要以温和的语气,坚定地表示出大人对这个行为不喜欢。父母可以握住宝宝的双手或按住宝宝的肩膀,蹲在宝宝面前,看着宝宝的眼睛,认真严肃地对宝宝说:“妈妈不喜欢你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其他的大人要做好配合工作,不能有人说“不可以”,有人却护着说“没事”。

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暴制暴”永远都不是好办法。所以,父母在纠正宝宝“打人”行为的同时,不得不培养自己的忍耐性呢!当宝宝快把自己惹毛了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然可就成为宝宝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了。当宝宝知道有很多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他就会慢慢放弃打人行动啦。

Tip

铅或其他重金属超标,也容易造成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如果宝宝有这方面的健康隐患,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排铅治疗。

上一篇:小天使or小魔头? 下一篇:第一年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