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

时间:2022-10-06 07:31:07

信息化与工业化

党的106大讲演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鼎力施行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可延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艰难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增进信息化,走出1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损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患上到充沛施展的新型工业化门路。信息化是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1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渐推动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成功完成这些任务,对于加快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现代化拥有抉择性意义。

1、世界工业化过程及其特色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化过程最长的已经有二00多年历史,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达国家工业化可分为4个代际,第1代工业化国家是英国,第2代工业化国家是美国、法国以及德国等,第3代工业化国家以日本为代表,第4代工业化国家包含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地区,和南美1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有如下特色。

1是技术进步始终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强大推进力。不管是一九世纪的英国、美国以机器出产接替手工出产、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变革,仍是二0世纪中叶日本经济的兴起1跃而成为工业强国,它们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引起出产方式产生质的奔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出产力的发展,增进了工业化过程。

2是设备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施展了首要作用。以美国为例,无论美国在各个时代各行业发展情况如何,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对于国民出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二0%,能拉动其它产业的三0%,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四0%。

3是这些国家不但注重工业部门经济总量的扩张与工业范围的扩展,而且高度注重第1产业的其它行业的工业化,增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调和发展,共同走工业化之路。

4是不单纯强调工业化的速度与范围,而是注重经济效益与国民糊口水平的提高。

2、中国工业化面临的矛盾

我国工业化过程仅有五0余年历史,而且在这个短暂时间内,还有合计近一八年的以及“”时代,使我国工业化过程遭到很大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与日本以及东南亚1些国家相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各地工业化过程差异性较大,凸起表现为结构不公道:

1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前提下片面地推广工业化而构成的产业结构偏差;2是在工业延续高速扩张的情况下工业结构进级迟缓所呈现的结构。这两方面矛盾交织,从二0世纪九0年代以来日趋凸起。具体表现如下:

1是范围不经济、产业集中度低。中国的宝钢加之鞍钢,还不敌韩国1个津浦钢铁厂。全国一二0家汽车厂年产量之以及只至关于日本、法国的1个中等汽车厂。在年销售收入过五00万元的机械企业中,出产集中度能到达四0%的不到一0家。

2是工艺、技术、设备后进,资源低效应用,严重挥霍的势头不减。据调查统计,全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一六个重点行业中,其症结技术开发与利用水平均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相差一0年以上。个别产业的主体装备以及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数控机床市场份额的七五%被国外产品所占领。我国半数产品的出产能力应用率在六0%下列;能源综合应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四五%要低一0多个百分点;吨钢综合能耗比日本要高四0%。

3是产需矛盾凸起,低水平出产能力多余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1方面,我国工业品中有八0%以上的出产能力严重多余,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另外一方面又要大量进口诸如热轧薄板、石油专用管等国内短缺产品。

4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禁而不止。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瓜葛

所谓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行利用水平并推进经济与社会可延续发展的进程。信息化概念发源于二0世纪六0年代,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的,其实是1种反应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化过程体现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上,并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利用程度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为标志。

而工业化的标志是农业在国民收入以及就业中的份额不断降落,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在国内出产总值中的比重延续上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公道转变与社会出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进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致使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以工业化为手腕。同时信息化主导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人材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资源配置的自主与完全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资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于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范围改造,则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信息化对于工业化有着巨大推进作用,但不能接替工业化,不能忽视传统工业本身的功能作用。信息化发展在必定程度上直接致使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将停滞不前。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1对于矛盾统1体。强调二者的瓜葛如基础

与条件、作用与反作用的瓜葛等,并不是象征着工业化发展必需在前而信息化推动必需在后,也不象征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前后不可跨越或者不能两步并作1步。事实上,从国际经济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其实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条件,相反,依据后发优势与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整可以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用两步并作1步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逾越式发展。

4、中国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与世界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起步较晚,大致处于信息化早期阶段,包含信息技术开发的早期、信息出产能力的早期与信息技术使用的早期。基础不牢,问题不少。

1是全社会对于推动信息化的战略性、全局性、紧急性依然缺少足够认识;信息产业在总量上虽有至关范围,但质量其实不高,尤其是技术立异的能力不足;信息管理体制比较后进,垄断严重,条块分割;适应信息化发展请求的人材普遍短缺,人材外流问题严重。

2是至关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应用网络展开经营流动的企业甚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本钱高;企业电子商务进展迟缓;缺少统1计划与标准,法律法规不完美等等。

3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尚是近一0多年的事,改革前三0年我国信息化可以说只停留在试验室或者少数兵工企业才有前提使用的水平。

4是我国目前尽管能够出产电脑、手机、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但其症结的高尖技术依然离不开技术进口,能做的只是电子产品粗加工。

5是信息化工程建设,如政府上网、电子商务等才刚刚起步,尚处于试点推行阶段。“金”字工程的使用还未走出城市,电话、手机等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还不够高等等。

5、我国信息化政策选择

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有产业领域都因循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方式的做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我国目前所处环境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所处环境已经有很大不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科技更新速度日趋加快,呈爆炸式发展状况,是之前任什么时候期都不可比拟的。抉择了我国没必要全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为加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难患上的机遇。

首先,充沛认识信息化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首要意义。

其次,准确理解后发优势以及“逾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这是能否认同中国式工业化、信息化道路的理论基础。逾越式发展,指没有必要重复他人走过的某些过渡性环节,如从摹拟通讯技术到数字化通讯技术,西方阅历了12百年,而我国则直接步入数字化通讯道路,可缩短几百年发展历程。

第3,履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相融会,既可在必定程度上用信息与知识替换传统的物资损耗,又能够应用网络赶超时空的特性,加强出产与消费的直接联络。在技术、时间、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上,通过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赶超,到达逾越式发展目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1体,充沛施展工业化对于信息化的基础与推进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带开工业化进级的强大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工业信息化,在信息化进程中实现信息工业化。

第4,处理好应用信息技术实行传统产业与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的瓜葛。我国传统产业范围巨大,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注重并加快应用信息技术与晋升传统产业,这是逾越式发展的基本请求。

6、可操作性对于策

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其对于策如下。

第1,鼎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施行技术逾越战略。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明增强,高技术产业已经拥有必定基础,咱们要充沛掌控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律,当真分析现有优势,尤其是咱们所拥有的后发优势,从较高的出发点开始,直接利用、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进而构成优势产业,到达在较短时代内接近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2,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患上到发展是我国工业化的首要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在传统产业改造中,针对于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凸起问题,推行与普及对于提高出产工艺与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共用技术、高新技术。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级,就必需立足于高技术的利用与发展,将传统技术工艺较大范围地立异为拥有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逾越。要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辐射来整合传统产业,以高科技手腕复兴传统产业,实现某些传统产业的进级与替换。总之,以高科技为手腕,实现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收到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进级、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之效。

第3,进1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为加速工业化过程创造优良的环境与前提。

第4,除了了建设现代化工业以外,还要努力实现农业与其它1些行业的“工业化”,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更加艰难的任务。

知识时期的农业是知识型农业。农业的发展阅历了原始农业、自然与灌溉农业、商品化农业、知识型农业等4个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尚处于从自然与灌溉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移的阶段。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商品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移。

实现农业商品化与知识化的调和发展,即商品化农业与知识型农业的调和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可分成3个阶段:商品化为主知识化为辅阶段,重点发展商品化农业,提高农业出产率与农业知识含量,在农村普及知识与信息,商品化与知识化并重阶段,鼎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综合农业、可延续发展农业等,提高农业劳动出产率与农民的实际糊口水平;知识化为主阶段,鼎力发展知识型农业,普及高等教育,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知识型农民。

跟着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工业与农业的区分将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界限逐步隐约,最后二者“融会”成物资出产部门、物资经济部门和服务部门,从而提高知识含量与文化含量。

上一篇:艺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 下一篇: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