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06 06:56:56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因童年经历引起自我认知消极从而导致强迫思维的案例。来访者几经就医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情况给来访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及无助感。本案例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法追溯来访者童年经历,挖掘强迫思维的根源,引导来访者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和森田疗法, 即“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使来访者基本上改变了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强迫思维;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森田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人口学资料。李某,女,未婚,20岁,汉族,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健在,均为生意人,家境殷实,还有一个哥哥。父母多年关系不和,分居多年,最近一两年因关系好转开始同居。李某和母亲以及哥哥的关系较好,与父亲关系一般,认为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李某从小学习成绩较好,进入大学后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成绩较好,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现有一男友,为本系的同学,已经专科毕业参加工作,男友家境较为清贫。家族无精神病史。

(3)身体与精神状态。来访者长相清秀,衣着得体,谈吐大方自然,逻辑清晰,自知力完整,未出现幻觉、被害妄想及其他感知觉障碍。来访者自觉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很少能放松自己。

(4)社会功能。来访者自感有很强的强迫思维,从中学开始觉得他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初三的时候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学习,打算要退学,后去某大医院被诊断为强迫倾向。大学后也去学院所在城市大医院的精神门诊科求医,同样被诊断为强迫倾向。李某现在可以正常学习, 照顾自己的生活,且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5)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58分。

二、主诉

来访者自述多年受强迫思维影响,深感痛苦。小时候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和奶奶住在农村。村中有几个男孩子有几次把她叫到偏僻的房间,以钱诱惑她,并抚摸她的脸蛋和脖子。后来母亲知道几个男孩子的事情,告诉她这个事情不好,她觉得很羞愧。稍后,她随母亲去镇上居住。初中时,尽管成绩还可以,但一次班主任说她为另一个成绩更好的同学提鞋的资格都不够。她自此发愤学习,甚至在酷热的季节里,母亲劝慰她不要这么努力,她都不为所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强迫思维也是在这时出现的,她开始觉得他人都在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讲自己不好的事情,觉得难以承受,想休学。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升入高中并坚持参加了高考,升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强迫思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不敢与人深入进行交往。也有同学因此评价她“清高”,但来访者内心非常痛苦,常感自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哪还能“清高”!来访者也去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过,医生也诊断她为轻度强迫倾向,但自感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性的,觉得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如自己如果太优秀,会给他人带来压力;但如果比别人差,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来访者觉得自己仿佛在黑暗中行路很久了,实在不想再继续了。另外,来访者自己目前在准备考研,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的话,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前来求助。

三、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偏瘦,打扮大方得体。第一次来咨询时,不肯填写登记表,害怕别人翻看本子后知道自己来咨询过。咨询中能主动谈自己的事,谈吐清晰,语速中等,思维敏捷, 领悟力好。

四、评估与诊断

从来访者自述觉得自己有问题又主动求治来看,其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从症状时间持续超过三个月看,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从来访者社交受影响以及个人体验判断,有心理障碍。结合SAS、SDS的测验结果以及其症状分析,本案例倾向于诊断为强迫倾向且伴随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成因如下:从生理上看,来访者无躯体疾病,但正处于青年期,加上生理成熟,与人交往的欲望较强烈,对与人交往的感受比其他阶段都在意和敏感。

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史及个性特征来看,来访者小时候经历的性诱惑事件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被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牵引出了深刻的羞耻感,从而从以往的自信转向了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担心别人知道她过去的事情,因此越想要做得好,越怕因做得太好、高过他人而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误解,因而更害怕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为此反复想控制不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支持来看,来访者不敢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来访者在情感上很依赖男友,但也一直刻意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外在的物质方面随时做好与他分手的准备。但明白男友对自己很包容,与母亲和哥哥关系较好。在大学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五、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

远期目标:协助来访者改进个性缺陷,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

六、咨询计划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2)方法与原理。由于本例中的强迫倾向与自我的负性认知有密切关系,而这种认知很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因此,可采用精神分析法了解来访者自我观念的形成。通过与来访者交谈发现,其领悟力很好,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但由于来访者疑心很重,自信心不强,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咨询师将在来访者领悟问题的根源后采取森田疗法以改善其强迫倾向,即帮助其“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

(3)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来访者应信赖咨询师,按照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积极参与。咨询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努力为来访者提供良好有效的咨询服务。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万一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4)时间与费用。每周咨询一次,每次45分钟,共8次,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本阶段进行了两次面询。第一次咨询,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帮助自己,也不敢让他人知道内心之苦。我予其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温情,耐心地倾听,使她积压的情绪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宣泄,建立了基本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自觉地向咨询师讲述了童年经历,并进行了SAS、SDS的心理测量。第二次我与李某一起分析了她目前的情绪状态,并赞扬她对自己很负责任,遇到问题知道找咨询师,来到咨询室又能坦率谈自己的问题,说明她很有勇气,说话时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思维敏捷,领悟力又强。咨询师表达了对来访者自我牵连的理解,同时也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都说出来,并引导她思索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他人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让来访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必控制以往想控制的想法,并在下次咨询的时候告诉我答案。并和李某商定再用5次咨询以消除恐怖症状。

(2)心理帮助阶段(第3~7次咨询)。第三、第四、第五次面询。来访者对上一次咨询的作业尽管有心要完成,但也坦白告诉我,她其实不愿意去想别人到底会传播自己的什么事情,她害怕的似乎是传播的过程。我感觉来访者从潜意识中在回避一些东西,而这些可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她认为自己确实一直从道德上觉得很羞愧,尤其是中间还涉及金钱,尽管是非常小的数目,分析了初中老师说的那样一句话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而自己一直有消极的自我认知也正是因为这种羞耻感。李某肯定了我的分析,她一直认为老师的那句话激励了当年的自己努力去学习,却没看到更深层的消极影响。

同时,我运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来访者,人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界事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受我们自己对事件认知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人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来访者害怕别人传播自己的事情,无论自己做的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且认为消极的事情自己都有责任。例如,自己努力学习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很焦虑,而超越其他同学会让他们有挫败感。这些都说明来访者心中有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存在。这种形象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给自己带来的道德羞耻感。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来访者理性认识童年经历,还原当年自己的认知能力,接受童年的自己。

第五、六、七次咨询。由于我比较喜欢森田疗法,在与来访者商量并征得其同意后,决定在后期主要采用森田疗法。我向李某解释,指出自我牵连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映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如,走进宿舍时,他人若停止谈论得正热烈的话题,这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人是在议论自己,而且通常会觉得是在谈论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正常情况下自我牵连的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且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来访者表示,当发觉自己有强迫思维的时候,她通常采用自圆其说的方法,或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事情代替目前在想的事情。我反复向来访者说明,强迫思维是很多人都有的,所以当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不要过分焦虑,要顺其自然。正如我们要让池塘的波浪停止,不能采用投入另外一个石头的方法,那样只会产生更多的波浪,我们只能顺其自然。而没有强迫思维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想,要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去行动,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自己的强迫思维牵着鼻子走。比如,假日里自己本来要去图书馆看书,但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这时自己会想:大家都在休息,我去看书,这个同学会不会告诉其他人李某读书这么用功等(该例是来访者自己曾举出的)。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原来的打算,回去休息,而是要继续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来访者深有同感地表示,她已经被这种思维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了,实在是很累了。我要来访者坚持写咨询日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机能的改善程度。

但在第七次咨询时,来访者似乎又倒回去了,向我讲述前一天晚上自己因为肚子饿向宿舍一个同学要红薯干吃,那个同学首先给了她一片,但她因为没吃晚饭还觉得有点饿,就请求能不能再吃一片,结果遭到了同学委婉的拒绝。来访者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对方应该非常爽快地把东西拿出来分享。她也知道对方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但因为自己平时都是将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谁想吃都可以去拿,所以她认为对方不该如此对她。我分析了来访者的这种归因:既然对方是个小气之人,那是不是也会拒绝其他同学的这种要求?来访者肯定其他人也会碰到和自己同样的遭遇。我指出,既然如此,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否则对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风格?并向来访者指出交往的黄金法则:“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以及反黄金法则:“别人应该像我对待他那样对待我。”而反黄金法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来访者做了进一步反省。同时,我引导来访者在与人交往时,采取一种真诚开放的姿态,消除他人认为自己“清高”的误解。

本阶段来访者反映,由于已经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充满各种想法,所以最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做到不去想这些事情,但自己将会坚持下去。

(3)结束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第八次咨询。我发现李某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变。我再次对李某的进步做了肯定,并再次进行心理测验,测验结果为SAS标准分为40,SDS标准分38,可看出来李某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情绪也稳定很多。我继续鼓励李某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我也对李某的外表以及认知能力等进行了肯定。

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李某称她正在积极准备复习,自我感觉良好,对考试也恢复了信心,我及时予以赞扬和支持,并嘱咐她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自信了不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她开朗多了,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对咨询效果较满意。

心理测验评估:根据测量复查的结果,焦虑、抑郁分均已为正常状态。

咨询师的评估:从来访者前后的认知、情绪、行为对比来看,来访者能悦纳自己,不再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异样,脑子里反复思考问题的现象亦不再浮现,心情变得愉快,近期的目标已达到。因此,咨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李东白.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2]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 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孔维民.心理咨询与治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陈 新,严由伟.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上一篇:精神指导行动: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浅谈科技飞速发展下图书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