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中学生物专业创新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10-06 06:46:54

新课改后中学生物专业创新教学的策略

摘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体制以及教学资源紧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轨道。造成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因素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和对生物课重视不足等原因造成。本文以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针对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物、创新、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的教学课堂上,形成了一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散思维不足,缺乏对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把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一、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我国中学的生物学教材的知识框架一直延续三四十年代的体系。或是使用一些生物学科专业教材的压缩版,又或是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分支。这样的教材讲究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但是涉及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或是学生身边的生物现象的内容屈指可数。而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生物学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如生态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知识,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更是难觅踪迹。这样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将来不从事生物学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毫无用处。

2.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生物课不在中考科目之列,并且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也较低,造成生物课教师地位下降,直接影响到这些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结构、住房分配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学校的生物教师被校内前辈笑称为“老弟”,晋升考核属“候补”,住房评优属“编外”,课时奖金无“额外”,评优排序为“等外”,这些带有讥讽意味的顺口溜,便是目前我国一些生物教师工作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造成一些生物教师或是另起炉灶,改教其他科目;或是调离战线、该行跳槽。生物教学队伍极不稳定,教学队伍断档的问题要严重于其他学科。

3.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我国中学生物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教师还是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生物知识为主要方法,以教材知识为教学重点,以考卷得分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课堂上的学生要严格保持安静。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的笼罩下,学生如同一个个知识的容器一样,任凭教师向学生注入他们所认为应该注入的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互动的环节相当有限,学生无法获得一个较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任务就是听生物知识、背生物知识,将来在考卷上答生物知识,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对他们将来实际生活毫无用处的生物知识,这不是学生自己所能决定的。更让人忧虑的是,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迟缓,一些跨世纪的青年教师并不因自己的年轻而教育观念也能推陈出新。受应试教育的约束和现实,致使一些青年教师在扬弃传统教学思想中选择不当,教育观念更新速度较慢。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聚焦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学生究竟该如何“学”这方面的研究有限。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很难有质的飞跃。虽然眼下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在全国推广普及,可有些时候,这些技术手段只能起到“电灌”和“装饰”的作用,技术手段应有的教学优越性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即便现在较多数地区的中学都有了生物实验室,但是大多数的实验都只是为了验证教材上生物知识点,实验教学并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5.对生物学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对生物学教育重视不够,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中学生物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视生物教育为小儿科,因此生物学科教育在教育经费的批拨、教学设备的引进、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都要放在其他学科之后。同时对生物教学的重视不足还体现在课时的数量和时间安排上。很多学校不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生物学科标准课时量,他们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必安排那么多课时。而且绝大多数生物课都是被挤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七八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二、中学生物进行创新教学的策略

1.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上若想创新,首先在于教育观念上的创新。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已被证明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新课改提出了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各种生物问题进行验证和辩论,并且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相互合作的展开。例如当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抽象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上课前,让学生去菜市场对鱼、肉和蔬菜进行调查。课堂上,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问题,如从能量的方面考虑,为什么鱼、肉的价格要高于蔬菜的价格?如果你吃了一条鱼,是否能吸收鱼的所有能量?然后引用美国生态学家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特点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将能力流动的过程、特点等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里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轴。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渗透作用”里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问题时,教师可将分别装有清水和0.3g/mL的蔗糖溶液置于学生面前,首先引导学生制作出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初始状态。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清水和0.3g/mL的蔗糖溶液对装片进行处理,观察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便能让学生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创新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标本模型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立体化,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愉快入境。例如在讲述“细胞的全能性”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克隆羊“多莉”的整个产出过程呈现在屏幕上。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白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完全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过去传统的生物教学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教学只注重学生考取分数的提高,却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造成学生为了考分逼迫自己去死记硬背生物学知识点,埋没了自身的兴趣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合理评价,毕竟学生也想知道老师对于他们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作何评价。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有兴趣去更进一步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当讲到“环境保护”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提问:造成这些自然环境的原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当地的环境。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大胆构想和观点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此一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爱护环境、建设家乡的激情。

总之,中学生大多是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们都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并根据学生们的特征,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展创新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释放中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月娥.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益阳师专学报,2000,05:120-122.

[2]韩美宁.关于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风,2012,15:203-204.

[3]蒋桂兰,刘中国.“中学生物教学创新教育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01,06:11-12.

上一篇:中职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词义猜测技巧初探 下一篇: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