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学段特点

时间:2022-10-06 06:25:58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学段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无异于无的放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能认真研读课文,把握好课文的中心,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立足班情和学情,了解学生的阅读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却忽略了学段特点,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的课都是一个模式,以不变应万变,根本看不出学段的区分。其实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体现学段特点。这里笔者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根据学段特点设定教学目标。

一、激趣——做好阅读的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第一点提出,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状态。如学习《咏华山》,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还可以让他们试着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国名山,然后可以展示华山的部分画面,有条件的还可以播放华山风光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之情。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了华山,还当场吟出一首歌唱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带着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二、认读——奠定阅读的基础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们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学习的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一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二是进行意义整合,分清句读;三是动用发音器官,读出课文语句;四是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不破句、不唱读。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了解,打下阅读的基础。

三、朗读——感悟语言的材料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尤其如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如读《咏华山》第二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时,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结合上下文,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再如“情不自禁”一词,除了结合上下文,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回忆自己遇到的特别开心的事,忍不住要唱、要跳,要表现自己的情景。这样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以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其二是要学会透过画面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到华山的高、险和登上高山的惬意。

四、诵读——完成语言的内化

这里的诵读含有表演的意思,诵读是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内化的过程,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欣赏。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耳听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运用语调,配上表情动作,反复品味咀嚼,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其次要引导演诵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

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上一篇:因“理”悟“法” 和谐统一 下一篇:走好“三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