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评价对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2-10-06 05:06:13

体育课程评价对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意义

摘 要 从评价中获得的结果被视为是测量一项新课程框架以及教育学创新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的有效手段。在终身体育发展进程中,责任和乐趣代表全部。终身体育发展与其他各种体育活动结合,以及与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中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相结合,并且鼓励建立这些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在运动教育的发展中反映出终身教育观点。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课程评价 教学实践

从评价中获得的结果被视为是测量一项新课程框架以及教育学创新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的有效手段。我们提到的许多想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式,这些方法可以让那些对成功的庆祝贯穿运动教育时期。例如那些采用投资的方法提供与家长和监护人共享进步的重要机会,并且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他们孩子们的学习中。团队董事会让运动教育中的学习效应并不对所有员工,学校学生和学校访问者都明显可见。针对我们脑子中对诸如此类发展的关注,我们也提出了更远的挑战,也就是“发展出真正的教育、学习和评价能力的教师,必须也同样找到除传统方式以外的其他有效方式来记录并报告学生获得的成绩”。与后一要点相关的,我们所工作的学校已经使用了不断增加讨论会和幅度的方式来报道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

讨论我们聚焦的与一群特定学校里的特定学生同步发展起来的运动教育的多样化技术、知识以及理解所潜在的跨学科发展,可以通过合作课程计划和教学来寻求发展。在很多方面,注意已经集中于学习相关的内容上,而不是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回顾运动教育框架的主要特点,为跨学科发展提供可行框架是十分重要的。赛季的不同阶段可以被用作介绍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的焦点或连续工作中的联系的要点。那些总是在运动教育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的个别以及团队任务,直接促进了与跨学科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联系。各种角色以及它们的相关责任强化并能够用于带来特定的联系。首先,考虑到潜在的将运动教育的界定特征和原则用于渗透到不同学院,并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提供框架是合理的。在小学,许多班主任已经开始通过历时几个星期的小组设计工作(相对于各种学科领域)寻找这种潜能。他们和他们的穿梭在中学的同事也积极地发展着杂志以及基于投资的活动。其他人则支持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以及或在学习中用新的ICT。因此,不同学校和时期工作人员间的讨论对于进一步发展运动教育十分关键,这涉及到“整个学校教育”以及扩大其潜能以在运动教育内外提高教与学。

重要的是,一项最近针对公民教育的研究显示了“作为一个企业对公民权的强烈偏好”,这直接与那些将包容性和差异性作为定义角度,具有被多样参与者所珍视的结果,吸引局部焦点以及拥有现实流程和预期的年轻人直接相关。在此讨论一些运动教育需要发展成为这种“活跃的企业”的潜力。并提供了对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采用那些推进这些潜能的方法的重要简介。对于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和教育学的挑战是显著的,但并非不能克服。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运动教育中的真实性存在很短一段时间,确保经验的连续性对学校和其他来是一项重要挑战。但在考虑真实性和连续性时,需要长远考虑到学生具有不同的运动能力,并且对运动中的不同角色产生不同兴趣。同样,需要回顾我们发展出来的在运动教育体验中嵌入的价值。如果我们在现实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与所有当前和未来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了解他们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这个问题在计划运动教育的过程中引发了许多两难境地,包括我们为运动教育赛季选择的主要活动,我们鼓励特定学生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我们推崇或者不推崇的运动行为,我们在“终极庆典”中采用的活动类型,以及我们鼓励队伍采用的制服。在所有这些方面,存在一种危险,即运动教育可能存在文化狭窄性,并且只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当发展出敏感性、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以及社区体育实践和价值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这可以成为一种通往多样化未来的重要途径。照这些说法来看,提高运动教育可能需要对那些聚焦在运动教育的单元和安排(赛季、会议和比赛)做出重新思考和扩展。

同样,从终身角度,需要着重提出许多持续主导体育教育课程的活动,此外,这些活动已经成为运动教育的焦点,但它们并不是那些让许多学生在岁月中保持真实的活动。可转换的技能、知识和理解,被议论着需要成为运动教育中教与学的一个清晰的焦点。在一个工作模型中,责任和乐趣是全部,这些东西需要被视为比特定运动技能更重的终身价值。尽量推崇运动教育与其他各种体育活动结合,以及与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中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相结合。并且鼓励建立这些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在运动教育的发展中反映出终身教育观点。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4024)。

参考文献:

[1] 黄璐.体育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概述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2):28-32.

[2] 曹荣芳.“校园阳光体育”锻炼计划设计及实施[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5-107.

[3] 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校本化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6):61-67.

[4] 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86-89.

[5] 黄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J].运动.2011(5):102-104.

[6] Margaret Whitehea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J].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 2001.6(2):127-138.

上一篇:对健美操项目能否进入奥运会的探讨 下一篇:《神农本草经》里的中药智慧——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