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乡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的措施

时间:2022-10-06 03:17:43

改善乡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的措施

作者:蒋光峰 单位:密山市柳毛乡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农村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农民长期合法权益的维护。截止到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道路。2002年实施了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显著降低。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004年全国免征农业税,并全面落实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土地价值、农业效益大幅提高,农民要地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导致农村土地矛盾显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急剧增多。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存在的纠纷问题

一是因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引发的矛盾。有的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户,一些村组至今仍没有开展延包工作,有的地方多留机动地,有的至今仍然搞“两田制”,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出嫁妇女承包经营权不能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等。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少数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推行土地集中,有的乡村组织替代农民与转入方签订合同引发矛盾,有的截留和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有的在流转中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是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工业化、城镇化和公路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而资金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是引发土地承包纠纷的又一重要原因。四是承包期内收回承包地和随意调整问题突出。有一些地方搞“小调整”,有的在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规模经营、村庄整治撤并中,随意收回农民承包土地或变更土地承包关系。

二、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坚持的原则

(1)符合我国实际。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制度,为了更好解决纠纷,仲裁工作必须符合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在仲裁受案范围的确定上要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解决纠纷提供服务;在仲裁受理条件上从方便农民出发,实行申请仲裁,不要求当事人订立书面仲裁协议;在仲裁程序上要尽量简化,允许当事人口头申请答辩。

(2)坚持政府的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复杂,政策性和专业性较高,不能像普通民商事仲裁那样完全实行民间仲裁,而应当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以维护农民权益、保证仲裁工作质量、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规范。

(3)采取调解仲裁双渠道。调解是中国特色的矛盾解决方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切实把纠纷与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仲裁前的调解工作;进入仲裁程序后,凡是能够调解的,仲裁庭也应尽量调解,尽可能帮助当事人高效、便捷地解决纠纷。

三、提高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立法,解决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律制度,使农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纠纷案件进行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适用不应像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那样或裁或审,而应该是先裁后审。

(2)保证仲裁机构的独立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既然作为与协商、调解、诉讼相并列的司法外纠纷解决方式,仲裁委员会从性质上就应体现其准司法性,不应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仲裁委员会设置的原则应确立为淡化该仲裁机构的行政性,重现仲裁机构契约性、民间性和中立性,不完全排斥政府机构的支持作用。

(3)提高仲裁人员素质。可聘请相关部门人员为兼职仲裁员。县、乡仲裁机构须有三名以上专职仲裁员,以防止人员缺乏、大量案件积压现象的发生。仲裁员实行持证上岗,实行聘任制。仲裁员上岗前经过能力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法规政策知识考试,上岗后进行业务培训,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方可进行仲裁工作。

(4)建立仲裁工作联动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多,仲裁工作量大,要按照村、乡、县三级联动的原则,逐级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时调解问题,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协商优先的原则,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要由当事人先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再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坚持基层调解的原则,土地承包纠纷要立足基层调解,村、乡镇要落实调解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大调处力度,有效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尽力把矛盾解决在最基层。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国家扶持农业的惠农支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民更加珍惜土地,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也日趋增长。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应法规,确定土地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并对目前极为散乱的仲裁组织机构、程序、仲裁规则等基本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完善仲裁纪律,充实仲裁员队伍,提高办案质量。总之土地仲裁机构要在抓好自身基础建设的基础上,真正担负起土地承包纠纷调解、裁决工作的神圣职责,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上一篇:论乡镇土地承包权益抵押问题 下一篇:教育游戏式学习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