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与给药方案优化

时间:2022-10-06 03:01:23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与给药方案优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4-0611-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不仅是细菌耐药性、院内感染的高发和难治性,也带来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增加。《中国药学文摘》1994~1998年ADR的报道共6 317例,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者最多,占35.98%,涉及药物71种。在这些ADR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针对近年来我院抗菌药物导致的ADR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用药方案的优化措施,希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发生。

1资料和方法

我院1999~2006年共收到临床自愿呈报的ADR报告表329例,抗菌药物导致的ADR132例(40.1%),其中门诊患者53例,住院患者79例。追踪79例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登记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分析导致ADR的原因。

2结果

79例ADR病例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2个月~92岁,平均(48.7±23.6)岁。ADR主要表现为各种皮疹、血管疼痛等刺激症状、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血尿、急性肾功能损害、二重感染等。79例中有13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其中无用药指征2例,选用了慎用药物导致ADR 5例,疗程过长导致ADR 3例,联合用药不当导致ADR 3例。

3讨论

3.1无用药指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导致ADR:抗菌药物原则上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非上述感染,不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中,有2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咽部红、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例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出现注射药物的血管发红、疼痛的刺激症状,另1例使用阿莫维酸钾,出现面部皮疹伴瘙痒。

3.2药物选择不合理导致的ADR:正确的选择抗菌药物,不仅要根据病原学诊断、感染的部位,还应考虑是否为慎用、禁用药物,针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如何选择恰当药物等,以避免或减少由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异常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调查病例中,有1例脑梗死患者,连续2天使用培氟沙星后均出现癫痫发作;3例胆道感染伴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2例使用环丙沙星、1例使用培氟沙星后,转氨酶持续升高。

氟喹诺酮类可抑制脑内γ-GABA与受体激动剂毒蝇醇的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对已有神经功能缺失、严重脑动脉硬化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应慎用,否则ADR发生率会增高[1]。此类药物中培氟沙星由肝清除,有明显的肝毒性,环丙沙星为肝肾两种途径清除,两者对有肝肾损害的患者,应慎用[2]。

3.3给药方案不合理导致的ADR:在治疗方案中,除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外,还涉及药物的剂量、给药间隔、疗程、给药方式和途径等。

3.3.1剂量的选择,要求抗菌药物能在体液或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在临床常用剂量下,多数药物的临床疗效取决于Cmax/MIC的比值,治疗轻中度感染时,此比值宜为4~8,对于严重感染Cmax/MIC>8,能获得良好疗效并有效减少耐药菌[3]。但应注意,抗菌药物的疗效并非完全依赖剂量,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是剂量依赖性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是部分剂量依赖性药物,而β内酰胺类一般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因此抗菌药物的剂量也应个体化,不能随意增加用量,尤其是在幼儿、老年人及特殊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时,要求严格控制剂量。

本次调查发现1例75岁老年患者,因眼部手术使用阿米卡星每日0.8 g静脉滴注,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针对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有人对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调整给药方案提出DREM系简易算式[4],并对需要调整剂量的抗菌药物的品种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对指导抗菌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合理应用有指导意义。目前很难根据肝功能状态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做出准确的调整,但可参考有关文献做出合理的选择[5]。

3.3.2疗程的选择,要求按照病种、感染轻重以及临床情况而定。众所周知,抗菌治疗,一般应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4 d ,一般而论,轻中度感染的疗程为3~7 d。给药天数不宜过短,但要防止不论药物的疗效如何,根据“经验”无限制地延长疗程,尤其是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任意延长疗程,极易引起菌群失调,甚至二重感染(继发反应)。除二重感染外,疗程的延长还会因药物蓄积,导致ADR的发生率增加。本次调查中,有2例患者因疗程过长,出现二重感染,1例使用头孢三嗪疗程过长出现胃肠道出血。

3.3.3给药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本次调查中,79例抗菌药物所致的ADR中,有68例为静脉用药,占86.1%。全程静脉滴注,是控制中重度感染最常用的给药方案,目前由注射剂引起的大量ADR已引起重视。注射用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反应的严重程度往往较口服药物或其他剂型大,且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也较口服药多,如静脉炎、血管栓塞等。近年来推行的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6]与全程静脉治疗比较疗效相仿,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关于给药方式,国外对氨基糖苷类给药方式做了大量研究,提出1日1次疗法(once-daily dosing regimen,OD),OD疗法不仅可提高杀菌效果,而且还可减低其肾、耳毒性。

3.4联合用药不当导致ADR: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据报道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在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或与其它药物同用时,应考虑由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有2例头孢唑啉与甘露醇联用出现肾功能损害。头孢唑啉有肾毒性,甘露醇可加重头孢唑啉的肾毒性,不宜联用,若必须联用,应减少头孢唑啉的剂量[7]。

总之,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除防止滥用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抗菌治疗方案,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徐惠琴,郑荣远.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7,6(4):220.

[2]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5.

[3]钟诗龙,黄民,赵香兰.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3):177.

[4]叶亚菊,董根达.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剂量调整的DREM系算式分析[J].医药导报,1999,18(4):282.

[5]罗继民,徐萍.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J].中南药学,2006,4(1):53.

[6]贾东岗,雷招宝.抗生素的序贯疗法及其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4,22(3):144.

[7]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1.

收稿日期:2007-10-24

上一篇:品和使用管理 下一篇:乳腺癌病人新辅助化疗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