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第4期

时间:2022-10-06 02:18:42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是内在动机在学习的外部体现之一。学生得到老师的关爱、学习中取得了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家长的夸奖、赢得同学的敬佩,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外在刺激因素。学习中获得某种启迪和灵感、掌握了技能、增长了才干,这些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内在激励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起来自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外在因素的学习兴趣,这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热爱学生,以“爱”生趣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和表率,学生对老师亲近、爱戴、崇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要有爱心,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纽带,是学生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要讲究技巧,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和谐的态度,都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对学生的过错,要耐心地说服、和风细雨般地引导、诚恳地赞赏。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很可能会激发他对某件事物浓厚的兴趣。如:学生随意地哼着查无出处的歌曲,你不妨说:“你真了不起,自己编的歌也很好听。”即使学生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时,教师给予的应是理解,而不是指责。同时,教学中教师还应学会等待,一旦发问,耐性地等待数秒钟,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立盼回音”,这样的等待会促成学生的回答更具体、更有条理性和创造性,还能使他们产生发现知识的动力和自信感,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发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更要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不代替,不越位;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不能大声呵斥、挖苦、讽刺。特别是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做到处处关心学生,事事理解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激发欲望,以“欲”提趣

学生对学习感不感兴趣,主要看求知欲望强不强烈。求知欲望强烈了,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某一学科、某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地位;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它是经过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抽象形成的。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火车票、门牌号码、站牌、车牌、篮球比赛的比分……学生从这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学过的20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数了,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认识100以内数以后,我又要学生运用这些数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明显。

三、设疑质疑,以“疑”激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设疑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设疑质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造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合适的疑点,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解决心中的疑问。所以教师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再则,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疑质疑,以“疑”激趣。例如:在教学“1+2+3+4+……+9997+9998+9999+10000=?”时,先由高斯小时侯的故事说起,即“1+2+3+4+……+96+97+98+99+100=?”,出示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依次计算。第二种解法,100个数变成,1+100,2+99,3+98……,50对数,即101×50=5050,从而引申问道:“1+2+3+……+(n-2)+(n-1)+n=?”。老师设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适时点拨,最后激趣得出:n(n+1)/2的普遍计算。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通过自学,经过教师适时指导,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四、引导乐学,以“乐”润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有稳定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从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来逐步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使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学生好学乐学的境界。

上一篇:创设有效情境 培养探究意识 下一篇:自主,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