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06 01:58:47

儒家文化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文章结合实际阐述儒家文化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诸多原因,指出儒家文化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并结合工作的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儒家文化应用于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儒家文化;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一、儒家文化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90后”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竞争、学习、就业、情感等压力诱发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90后”贫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瓶颈。如何进一步深化“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寻和创新“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高校不得不深思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生命线。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此种社会环境下成长的贫困大学生首当其冲。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心理诉求,加强及确立传统文化教育,使贫困大学生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家文化思想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指导学习生活的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实效性势在必行。

二、儒家文化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儒家文化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开发贫困大学生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儒家文化在维护贫困大学生心理平衡、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提升贫困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等多处蕴涵着深刻思想根基。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渗透这些经典思想,有助于贫困大学生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感情,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身心,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贫困大学生也是民族的未来,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以儒家思想塑造贫困大学生人格魅力

儒家坚持的是性本善的人性观,追寻的是内心的自觉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循。这样儒家就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儒家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贫困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儒家追求求真务实,以“乐群贵和”作为处世之道;儒家文化崇尚实际,儒家主张“经世致用”,自己的行动态度要适度,避免极端言行。

中国儒家的思想人格是君子,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这些思想传递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是贫困大学生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家文化修炼贫困大学生内心的和谐

儒家文化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儒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儒家文化主张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心理问题。

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自身三个方面。儒家思想将其概括为君子不器和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对待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儒家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对社会关系方面,儒家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特别可贵的是儒家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抱怨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先秦儒家这种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贫困大学生来讲,仍不失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当代贫困大学生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家这种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4.以儒学之智慧化解贫困大学生人生的困惑

贫困大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其次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在目前贫困大学生里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忽视群体关系,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听到“郁闷”、“无聊”、“孤独”等词语。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家文化强调“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还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三、儒家文化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

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贫困大学生“知、情、意”不平衡,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关照和疏导缺失,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引发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形、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原因而言,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90后”贫困大学生基本上都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低。这些单一的生活经历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是形成贫困大学生人格不完整的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来重塑贫困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化解他们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关心问题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比如说网恋引发的系列心理疾病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贫困大学生要谨慎对待网友、网恋。用儒家文化“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教育贫困大学生珍爱生命;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激发贫困大学生增强耐挫能力;用“修身之道”使贫困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用“忠恕之道”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通过宽容、沟通和双赢和谐人与人的关系;用“经世致用”教育贫困大学生“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塑造贫困大学生理想人格;用“中庸之道”使贫困大学生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四、结语

儒家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环境。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家文化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对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将儒家文化运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国良.儒学视角下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J].网友世界,2013,5(上).

[2]王家莲.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商,2013(02):246.

作者简介:胡立丽,女,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供职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百年名琴见证深圳沧桑 下一篇:财会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