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

时间:2022-10-06 01:53:59

浅析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实验研究,要注重学习策略学科化及学习策略对创新素质影响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 具体化

当前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陪衬”,而是社会与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需要创新知识、创新人才,自然也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界、心理学界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如何将创新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创新素质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只有将创新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以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主渠道的特色之路。

一、对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

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要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实现创新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创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具体化实现的。把新理论、新思想变为实践,同提出一种新理论、新思想具有同样的价值,它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策略的过程。

二、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 “四部曲”

1.把创新教育理论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目标体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人的创新素质结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重,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一方面,创新精神就是问题精神,另一方面,创新精神就是否定精神、批判精神。在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到重要位置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个性。就形成了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体系,即完成了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

2.把创新素质目标体系与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学科创新性教学目标。确定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后,要结合学科特点将这些目标学科化,表现出学科的特点,分解到各个年级。同一目标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进而形成目标的递进层次。这些标准和要求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年级特点。这是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第二部曲。这个环节使创新素质目标具有了学科形态特点,这实际上是创新教育理论的学科化。

3.把学科创新性教学目标与教材结合起来,形成创新性教学双向细目表。创新性教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性教学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看做是一个过程,为培养创新素质找到了最适合的载体。要真正地把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融为一体,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点。这就要把创新性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起来。这是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第三部曲。

4.把创新性教学双向细目表与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落实目标的具体形式。创新性教学双向细目表编制后,最重要的是将训练目标的结合点具体化。这是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第四部曲。创造性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领域,这就是所谓的一般性。当这些具有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应用于某一学科时,就必须把它们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找出具有学科特点的、更具体的形式与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只有找到这些具体的形式、方法与策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实现创新教育理论的具体化是创新教育的生命所在。

三、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实验研究

1.创新素质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创新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不仅需要适宜的土壤,更需要明媚的阳光。如果将创设问题情境、开辟自主学习空间、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等作为土壤,那么明媚的阳光就应该是与创新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的学习策略。

2.学习策略学科化找到了创新素质与学习策略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等于找到了优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具体地将学习策略与创新性教学结合起来呢?这是我们对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进一步理解,即学习策略必须学科化。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具有指导意义。实现指导作用的最佳途径就是结合学科进行学习策略教学。

3.人类发展史上,所有的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抓住以下两点:首先,紧扣教学目标。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其次,问题要有价值。问题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能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四、建立创新教育理论的评价和保障系统

传统的教育以分数衡量学生,以平均成绩衡量教师水平,以升学率衡量学校的标准是单一的、片面的,也是不公平的。

对学生的评价。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并给予学生的个性特长以较高评价,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动手动脑能力。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坚持因人而评。

对教师的评价。在对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管理能力、教研成果等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教有专长,成为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专家,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有宽松的环境、正确的领导等一系列外部条件作为保障。基本构想是:(1)建立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创造健康有序、和谐向上、激励先进、有利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在可能的范围内,把教学的自还给学生和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尊重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等的革新。(3)建立有关创新教育实施的法规制度,如规定班级人数的限额,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制化,等等。

创新教育是教育上的一场革命,没有现成的道路和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而且,创新教育意味着它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动创新之中。只有密切关注现实,加强教育研究,使个人的创造才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人的创新活动与集体的创新活动保持一致,创新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响应,从而真正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谈松华.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教育学刊.

上一篇:加强科学管理,推动高职科研发展 下一篇:浅析网络课程体系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设计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