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教学中感悟诗歌的魅力

时间:2022-10-06 11:11:05

在诗歌教学中感悟诗歌的魅力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感、诗中有画的情景、浓缩的人物形象、精练的遣词用句、多变的修辞手法等特点,均体现出诗歌语言美、格式美、韵律美、情景美、人物美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诗歌意思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背诵,更应该努力构建更有内涵的诗歌课堂。

整体建构小学诗歌教学框架

1.诗歌教W要体现三个特点

要想对以往的诗歌教学有所创新,诗歌教学就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深入性。以诗歌教学为出发点,穿越传统课堂,打破只教一本教材的局面,由教学辐射到诗歌文化,再辐射到语文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全面性。由课堂延伸到学校的多个角落。我们提出“文化”的理念就是要全方位打造学校诗歌教学。从课堂教学的研究出发,注重延伸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校本教材的开发、诗意校园的建设、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等,打造独特的诗歌文化气质,共同培育学校精神。

多元性。民族性是诗歌文化的本质属性。当今世界各国文化并存,这就要求我们的诗歌文化建设要有开放的视野、融合的意识,贯通中西诗歌文化,进而建设我们特有的诗歌文化。

2.诗歌教学要明确阶段任务

研读课标,明确要求。在研究伊始,我们首先带领教师认真学习课标,了解每个年段课标的不同要求:一、二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此基础上,明确阶段目标的不同要求,整理出其逐渐提高发展的脉络。

研读文体,建立知识、能力体系。有内涵的诗歌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诗歌这种文体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学习,我们走进诗歌,对诗歌这种文体所蕴含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建立起诗歌教学的知识、能力体系。

研读教材,分解目标。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对人教版十二册课本中的诗歌进行了统计,并结合教材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课书。例如:五年级《七律・长征》要完成:了解七律这种律诗的基本知识――1、2、4、6、8句押韵;全诗分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颈联与颔联运用对仗写法等;运用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挖掘诗歌教学的深度

1.体会优美意境

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意境含蓄而隽永。字面上的美词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因此,不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就难以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领略诗歌的魅力。

2.品味精妙写法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方法外,还要关注诗歌的表现形式,如托物言志、抒情、描写、用典等,这些高超的手法和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3.传播诗歌知识

结合教学向学生介绍诗歌知识。如:绝句的特点;五言诗、七言诗分类;宋词的特点;元曲的分类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串线成网,形成对诗歌知识的初步认识。

4.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习诗歌时,要引导学生按着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方式来进行,长期坚持,形成自读古诗的能力。

5.感受中华文化

诗歌中处处有文化,如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酒文化、瓷文化、生态文化等,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了解中华历史

诗歌记载着历史。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诗歌,就是走进几千年中华历史,感受时代的风采。

拓宽诗歌教学的广度

在深入挖掘诗歌教学深度的同时,我们努力建构诗歌内涵课堂,让学生在诗歌教学的探索中感悟诗歌的魅力。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整体把握小学诗歌教学的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深入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内外的拓展、教学外部环境的营造等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促使诗歌教学向文化教育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校的教育创新。

上一篇:责任督学在督导中要做到“三视” 下一篇:意相融情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