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问题激趣教学法分析

时间:2022-10-06 10:19:05

初中生物问题激趣教学法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什么血液如此重要?”这一设问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要讲解的是血液的有关知识,其重点是血液的功能,从而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激趣教学法”的原则是“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以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智能、素质为核心。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提出好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血液”一课中,我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分别观察两支量筒内的液体: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尚未分层的血液;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已经分层的血液。问“:这两支量筒内装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平时对血液的认识,能马上认出未分层的那支量筒内装的是血液,而另1支是什么一下子答不出来。教师说道:“这支量筒内装的也是血液。那么,两支量筒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这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希望追寻答案。这样教师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两支量筒内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而是有3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是红细胞。2.设计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合乎逻辑且层层深入地在学生头脑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例如“,血液”一课中,红细胞的作用和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的重难点。如果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直接提问:“红细胞内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直接在书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至于为什么,学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在此课中,我换另一种问法:“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通过对血液组成的学习,学生可回答:“由于血液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多。”我再问“: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我接着学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红色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我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又问道:“一块凝固的血块,其里面的颜色和表面的颜色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化八门。随之,我演示血块里面的颜色(呈暗红色)和表面的颜色(呈鲜红色),再引导“:血块里面和表面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就可在现实中受启发把氧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再讨论其成因,就能推导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所决定的,从而理解了动、静脉血的概念。3.重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在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它的存在,而应及时地给予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进行讲解或组织讨论,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

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激学导思

在“血液”一课中,我一方面运用实物这一媒体,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血液标本,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真实的经验,让学生认识到处于不同状态下的血液的形态特征,然后再追寻其成因;另一方面,我还自制了教学课件,把板书内容和大量的图片、动画影像集于课件中,逐层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本文作者:吕绍锦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

上一篇:期待效应在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生物血液循环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