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2-10-06 09:24:38

浅析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蕴含丰富,意境深邃。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诗歌却成了一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内容,主要是由于诗歌的讲解不好把握,讲解深了可以从形式、语言、以及诗人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拓展,但是这样过于专业了,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也使得诗歌的讲解变得索然无味。反之,则是就诗歌讲诗歌,讲解古诗时只是将古诗译为现代文,让学生了解大意,讲解现代诗则是将现代所描述的内容向学生做大致的交待,然后再让学生来读一读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学生也不喜欢,那么如何来教学诗歌,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诗歌当中的物来代表或者承载的,但是这些物已经变成了诗人情感的“代言人”,因此要理解诗歌,必须得抓住这些物,然后再来理解诗的内容。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明月”所指代的心境,月本来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而在此诗中更加映衬出王安石仕途不得志的心境;而在《元日》当中的“爆竹”本来就有热闹之感,用在此诗中则体现出王安石在仕途上的得意心情。在学习时,抓住了诗中关键的物象,对于理解古诗,体会意境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诗意。

老师在确定理解古诗的关键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作为进入讲解的楔子,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理解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所提到的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企图将自己的名字流传下来,以求别人能记住他,而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就可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石头会因风化而碎掉,这种情形学生是很熟悉的,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一心只为人民,人民会记住他,可以和学生所熟悉的雷锋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三,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与体会,因受体式的限制,诗歌语言又十分的凝炼,思维跨度比较大。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这等方面都没有办法与诗人相比,因此在理解时就会存在障碍。例如唐朝诗人李白在《将进酒》描述黄河之水的气势磅礴时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果在教学时单纯告诉这是描写黄河之水的气势,学生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理解也就不能深入,这样的教学学生也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不如让学生想象一条大河从天飞奔而下,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这样的描述使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气势与意境。

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气势宏大的瀑布,并让学生想象瀑布挂在天空的气势,这样学生就能相对容易体会到黄河水的气势,更能感受到整首诗的气势,并为本诗的理解打下基调,再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诗的风格。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来描述,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但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他们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第四,品味语言。

《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也不同于普通话的散文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与逻辑结构,注重情感表达。许多语句或词语都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典故改编或者直接引用的,学生在理解了大致含义后就要深入理解诗歌了,而在这一阶段就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诗歌。

第五,加强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得遍数多了,读者就会自然地领悟其中的含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朗读还是学生掌握写作的有效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说明“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的音乐及建筑美及诗歌的节奏美。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通过将文字变成声音而入耳的过程是再次刺激学生听觉而深入理解的过程。因此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诗歌的教学与其他类型文体教学相比,教学时既要重视诗歌的内容,又要重视诗歌的形式;既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诗歌,更要注意让学生朗读练习,把握诗歌的特点和整体性。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获得成效。

(薛志英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中心学校 734021)

上一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路径研... 下一篇:文言文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