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10-06 03:45:57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研究

摘要:小额信贷成为我国金融发展史上一项新生事物,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本文在结合小额信贷的特点和在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村金融 经济发展

一、小额信贷的定义与特征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普惠金融理念的全新体现。小额信用贷款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

小额信贷具有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特征。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通常要对借款方的盈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贷款风险。

二、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是在借鉴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为基础,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改善以适应我国的农村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小额信贷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承担着农村、农户和农业信贷支持的主要任务,逐步成为支农主力军,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农村小额信贷也逐渐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根源在于农业的弱势高风险性,县域经济中缺乏可靠的产业项目,贷款投向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常常受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贷款风险较高。农户对市场的把握不准,信息不灵,导致生产具有较大的盲从性和跟风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额农贷业务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农户仍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经济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农村信用社在本来就底子薄弱的情况下,又大量开展以贷款额度小、贷款户数多、工作量大、费用高、贷款回收管理难度较大为特点的小额信贷业务,这对农信社的生存与展以及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三、小额信贷所面临的问题

(一)小额信贷风险高,农民对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农民信用观念差、贷款风险大、不良贷款偏多。由于政府部门教育引导不力、信用社宣传教育不够以及农民自身诚信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户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误差,较差的信用环境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形成了很大的风险。其次,农业是弱势高风险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政府过度干预

墓芾硖逯评此担对小额信贷的行政管理约束是小额信贷发展缓慢的重大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并不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是在实质上从属于或受制于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和地区级的政府部门。这一类小额信贷机构转化为完全独立机构的可能性很小,政府的这种过度干预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无法实现商业化运作,经营效率低下,金融监管困难,小额信贷风险加大。

四、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对其进行金融知识教育

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因此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有效地使用小额贷款。要在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使农民拥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为小额信贷的发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保证小额信贷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明确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丰富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调整关于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存款的政策,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小额信贷自身的整体实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

在小额信贷组织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降低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参与度,给予小额贷款组织更多的独立性,促进小额信贷按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良性发展。要不断进行小额信贷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强化对全社会信用意识的教育和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文运华.中国经济轻型时期信贷配给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丽霞.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 +保险”模式.2008.

[3]王晓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研究.改革与战略[J].2009(11).

[4]章卫平.我国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2010.

上一篇:民办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研究 下一篇: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