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问题

时间:2022-10-06 03:15:55

谈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问题

摘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对当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的教材还不能很好体现《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 for Musical Teacher Training in Four-college published recently has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effect on musical teacher training in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ve issue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qualified textbook is the guarantee of realizing such a teaching object. However, the textbooks used presently cannot embody the things presented in The Outline,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教材;建设;问题

Key words: textbook;construction;proble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35-02

0 引言

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于2007年在全国各高校开始实施,并以45所全国高等院校的音乐院系作为试点。《指导纲要》以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紧密的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结合,可以预见,它将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耀华和王安国先生用"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来总结《指导纲要》所具有的特点①。几年时间过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指导纲要》的实践者,笔者认为它不仅在课题体系的建设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重要的是它在人才培养目的和目标上有很强的前瞻性。准确而充分的理解、实践《指导纲要》的内涵,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作为一项重大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决策,几年的时间毕竟还很短暂。我们应该认清,对于《指导纲要》的修正与完善,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并不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每位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实践并思考《指导纲要》的学人的共同责任。略览当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导纲要》这朵智慧之花已经初步绽放。

实践《指导纲要》就要正视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并不在45所试点学校之列,但是作为《指导纲要》的实践者,却有着切身的感受与思考。下面仅就教材建设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1 教材建设是《指导纲要》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而教材建设又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尤其对于那些科研水平不高、难以自主编写讲义的学校,更是显得极为重要。教材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出版物,它应该是渗透着较强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内容上有所筛选的、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著作。较强的适用性简单的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用着顺手,二是学生读得懂,便于操作和自学。好的教材一定渗透着编著者成熟的教学理念,教材与教学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指导纲要》的实施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予以配套,只有这样它的教育理念才能的得以真正实现。在《指导纲要》颁布之时,就成立了以王耀华和王安国为主任的教材编委会,目前已经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与《指导纲要》相配套的全部教材。这套教材举全国之力,由各学科的专家编写,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共同出版。这套教材在内容上和《指导纲要》中的课程大纲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有力的配合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实施。总的来说,在《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之时,教材建设已经引起了各方专家的重视。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目前的教材的适用程度有多高?能不能很好的体现《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呢?实事求是的说,基本能。但是也毋庸讳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改进。

2 目前配套教材所出现的问题

与《指导纲要》相配套的教材所出现的问题多不是知识内容本身的,而是在教材的适用性上和《指导纲要》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存在距离。就笔者所见,部分教材在编写上有仓促、不周之处。

首先,很多教材缺乏音响、音像资料。审美性、强调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是《指导纲要》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乐理与视唱练耳》这套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陈雅先教授编著。这套教材在内容体例的安排上十分强调旋律和节奏的训练,把乐理和视唱练耳两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在音乐作品基本要素综合听觉分析这部分的编写上,如果能有音响资料相配合的话,就锦上添花了。因为并不是所有教授《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师都能完美的演奏教材所给出的全部曲目。即便演奏,也不能保证每次都一样,还有可能由于教师、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偶然因素,无法精确的演奏。所以,这就给教师的备课产生了很大压力。如果能把一些音乐作品截取片段,制成光盘来配合教学的话,相信这套教材的适用性会更强。

这种缺陷更突出的体现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课程的教材编写中。《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本教材由武汉音乐学院的田可文教授编写。大家都很清楚,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古代音乐史部分可听的资料过于贫乏,这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感到最头疼的问题。而这本教材恰恰没有提供丰富的可听资料。尽管教材的名称是《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和普通的音乐史教材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不足,还体现在《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对于《外国民族音乐》这门开设历史并不长的课程来讲,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可听可看的音像资料更是极为重要。如果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自己搜集的话,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拥有丰富的音响、音像资料是达到《指导纲要》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个别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有欠妥当之处。就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言,《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本文是认同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想真正的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要重视教材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个别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有欠妥当之处。下面仅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为例,加以说明。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指导纲要》指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可以说“有机整合和拓展”是这门课程基本特点,应该说这样的课程理念是符合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实际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在内容上并未达到多门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的目标。更为明显是,知识的简化与拼凑。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此教材中曲式与作品分析部分的内容。众所周知,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大量的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上,但是此教材所给出的谱例在数量上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在文字叙述上也过于简单。事实上,此本教材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它的适用性并不是像编者预想的那样简单,原因是多方面的。

3 努力的方向

《指导纲要》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指导性文件,在教育理念上是成熟的、可行的。但要想实现这样宏伟目标,首先就要重视教材的建设。教材的建设就犹如划船之桨,船桨越得心应手,目标实现的速度就越快。在当今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机制迅速变更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的教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音乐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目前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在教材建设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根本,在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建设和更新是一项重要工作。要鼓励教师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有质量的新教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高等院校音乐课程及教材建设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致使传统音乐教材存在很多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改革。从教材内容到教材结构,再到教材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符合时代的精神。笔者认为,当前的教材建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重视教学一线实践经验的总结,做好教材内容的修订 任何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臻于完善。上文所提的问题,实属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说一种新思想的提出者宣称自己的思想体系是完美无缺的,那么这种思想体系的生命力就有问题了。

在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充分的总结近两三年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听取教学一线教师们的意见。在教材内容的选编方面,一定要以实际教学效果为准绳,或删或补。

3.2 实现教材资源的多元化 目的只有一个,而途径是多元的。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各方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材的建设上更是如此。以《指导纲要》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编写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讲义,应该是实现教材资源多元化的关键。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应该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编写出的教材才能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实现教材的多元化,教师才有教学资源可借鉴,丰富教学视野,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3.3 以改革促建设 以改革促建设指的是以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促进特色教材的形成。在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教学改革是形成特色化教材形成的基础和根源。适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教材一定是在对教学对象的深入思考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建设音乐学专业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并思考教学改革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是教材创新性的必要保障。

注释:

①参见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6.

[2]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 音乐性 师范性 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J].音乐探索,2010,2.

[3]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1-2)[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上一篇: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模式研究 下一篇:瑜珈对更年期女性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