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学习《经线和纬线》效果好

时间:2022-10-05 10:51:48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学习《经线和纬线》效果好

在地理教学上目前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使用传统方式的则是越来越少。显然,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学是集文字、图片、声、光、乐于一体,通过影像表现教学内容,答疑解难,可以形象的描绘出许多难以用语言和图片和简单的教具来表达和讲述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相对单一,教师主要是用语言的描述来表达内容。有时效果就差强人意。如果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把两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则比单一采用一种方式有效果。在七年级上册《经线和纬线》内容的教学中,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效果很好。

过程如下:

学生准备:地图、地球仪

教师准备:地图、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概说:

(1)通过多媒体演示说明:演示时就会在画面上出现一个圆。一条一条的横线在圆里出现。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纬线:即与赤道平行的线,要说明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还要讲清楚纬线是一个圆。因为纬线是环绕地球一周的。然后让学生拿出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纬线及其分布,找出赤道。接着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纬线分布。学生立刻就会感觉到,在地球仪上面观察纬线的分布和在地图上观察纬线的分布是两种感觉。找出赤道的位置。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得出:赤道就是最长的纬线圈。同时学生知道了在地图上,纬线是用直线表示。而在地球仪上,纬线的确是一个圆圈。

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判断出图上、地球仪上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然后给学生稍一点拨,就明了纬线的指示方向。是指示东西方向。地球仪上的方向判断,教师要多花点时间说明。

(2)纬线长短的变化:多媒体画面出现一个圆,圆中画出一条线,告诉学生是赤道,学生就会知道是最长的一条纬线。接着画面上出现了若干条线,由赤道向南北逐次分布。线越来越短,学生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由赤道向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到了两极就会变成点,叫极点。极点是最最短的纬线圈。让学生观察地图,他们看到了图上的横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观察地球仪,慢慢的转动,结论是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纬线圈的长度是不相等的。到了两极就成了两个点。

(3)纬度的度数变化:多媒体画面动画显示一个圆,在相应的位置出现若干条纬线。此时要让学生讨论: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那么,结论肯定是无数条。继续讨论:怎么确定纬线?并给出选择:

①标注不同的颜色。(结论:颜色不够)

②标注字母。 (结论:字母不够)

③标注数字。 (结论:使用数字标注)

在画面上把相应的纬度标在纬线上。同时用画面告知学生,零度纬线就是赤道。从赤道到极点为九十度。即纬度的范围是零到九十度。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纬度的度数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纬度越来越高。教师说明:由于纬度的范围是零到九十度,因此在赤道的两边会出现相同度数的纬线。区别的方法是: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来表示,如30N,读做北纬三十度:30S读为南纬三十度。学生打开地图,看一看纬度在地图上的分布以及怎样标注纬度。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纬度的标注。

经线的教学同上述的方法差不多,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是学生学习了经线的一些主要特点,如什么是经线、何为本初子午线、表示的方向等。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媒体的演示后,依然让学生在地图上走一走,在地球仪上转一转,以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以下过程不再追述。

练习:

①你能在一秒钟之内环绕地球吗?如果可以,是在何处?

②在何处盖房子,门窗都朝南。

这是两道很有意思的练习,首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发言,会有不同的结果出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演示讲解。画面一,一个学生站在北极点,迅速的转了一圈。简单明了,学生立刻明白。如果接着让学生用地球仪并转动它,接着把手放在北极点就好像是自己站在了上面。画面二,动画,一个地球移到画面上,接着若干根的经线依次出来。在这里教师要强调经线的指示方向,接着在画面上北极点的位置出来了一间小房,门窗洞开。开口对着每一条经线。在极点的上下方,表示方向的N和S不断地闪烁。答案明了。在地球仪上,用纸折一个小盒,画上门和窗,放在北极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具的长处,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的画面感较强,变化快。信息量大,吸引学生。但总是与学生有距离。而地球仪和地图,不但能看得见,还能摸得着,显得实在。所以说,不管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落在实处,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因此,充分利用两种方式的长处和优点,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试论经济法的价值 下一篇: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创新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