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时的词

时间:2022-10-05 10:42:35

古代纪时的词

古代记时,常用十二辰纪时法,即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故又称地支纪时法。每天的23点至次日1点为子时,凌晨1点至3点是丑时,3点至5点是寅时,以此类推。例如《水浒传》中有“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一句。“巳、午、未三个时辰”指的是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之间;《三国演义》中有“魏兵自辰时困至戍时”一句,“自辰时至戍时”即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

古人纪时,也采用十三时辰名称,即将一天分为十三时段,每一时段都有其名称:

“夜半”犹言半夜,零点之后。柳宗元《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又称为“夜分”。“夜阑”则是指夜残,夜将尽时。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鸡鸣”,指拂晓之前。司马光《李雪夜袭蔡州》:“鸡鸣,雷止。”

“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之时,破晓。《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称作“昧爽”。《孔子家语・五仪》:“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尚书・牧哲》“时甲子昧爽”句陆德明释:“昧爽,谓早旦也。”

“平旦”,指拂晓,天己亮。刘向《新序》:“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食日”也指拂晓。《左传・昭公五年》杨伯峻注:“盖日上其中者,日由地中上,鸡初鸣也;食日者,昧爽也。”又称为“平明”。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中。”《仪礼・少牢馈食礼》“旦明行事”,郑玄注:“旦明,旦日质明。”又称“旦”。苏轼《登州谢上表》;“日将旦而四海明。”又称作“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又作“早”。蒲松龄《促织》;“成然之,早出暮归。”

“日出”,太阳升起,天亮了。《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食时”,指早餐的时刻,相当于每天早上7―9时。《诗经・》:“崇朝其雨。”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又称“早食”。

“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日中”。指正午。《左传・昭公元年》:“叔孙归,曾天御叔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又称为“亭午”。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

“日”,太阳偏西。《字汇》:“,日昃也。”《尚书・天逸》“自朝至于日中昃”孔颖达传:“从朝至日不暇食。”孔颖达疏:“昃亦名,言日蹉跌而下,谓未时也。”又称为“昃”。《字汇》:“昃,日侧西也。”《易・离》:“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昃晷”则指过午。《旧唐书・李密传》:“平章百姓,一日万机,未晓求衣,昃晷不食。”

“晡时”,吃晚饭的时间,相当于“申时”,即15时―17时。司马光《李雪夜袭蔡州》:“晡时,门坏。”韩愈《赠侯喜》:“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而“哺夕”指傍晚。

“日入”。指太阳下山。《粱传・庄公七年》:“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亦称为“日下”。庸人李峤《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雨余林气静,日下山光夕。”

“黄昏”,日已落而天色未黑的时候。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称为“夕”。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称为“暮”。《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又称为“晚”。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又称为“昏”。《诗经・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夜昏”则指天刚黑的时候。《南史・徐孝客传》:“每夜昏之际,无故有声光。”

“人定”,夜深安息的时候。《孔雀东南飞》:“寂寞人定初。”表示夜深、半夜的词,有“夜中”、“夜午”、“夜分”、“宵分”、“夜艾”、“夜永”等。如:《国语・吴语》:“夜中,乃令服兵擐甲。”宋人王拱《闻见近录》:“一日召从官呼左右军官妓,置会夜午。”《后汉书・光武帝纪》:“讲论经理,夜分乃寐。”李贤注:“分犹半也。”唐李群玉《中秋越台看月》:“宵分凭栏望,应合见蓬莱。”陆游《秋晓书感》:“谈尽月痕知夜艾,飘残桐叶喜秋高。”唐人张乔《雨中宿僧院》:“夜永楼台雨,更深江海人。”

古人记时,还有分十时段者,即将白天分为五个时段:朝、禺、中、哺、夕;夜间也分为五个时段:甲(甲夜,一更一鼓)、乙(乙夜,二更二鼓)、丙(丙夜,三更三鼓)丁(丁夜,四更四鼓)、戊(戊夜,五更五鼓)。“更”是古代夜间的记事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如:唐代王度《古镜记》:“至一更,听之,谈笑自然。”清黄景仁《点绛唇》词:“细雨三更,帘外春阴卷。”《宋书・律历志中》:“到十五日四更二唱丑初始蚀,到四唱既蚀。”《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打更的人被称为“更夫”、“更人”。每更时被称为一个“更次”。《水浒传》第86回:“没一个更次,煮的肉来。”“更深”指的是夜深。杜甫《火》:“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古代夜间以击鼓来报更,故“鼓”用为“更”的代称。林觉民《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姚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更鼓”为报更的鼓声。苏轼《次韵定国见寄》:“默坐数更鼓,流水夜自逆。”

古代以漏滴计时,夜间凭漏滴传更,故有“更漏”之称,用以指夜间的时间。唐人戎昱《长安秋夕》:“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并以“更漏”指“更次”。清人昭《啸亭杂录》:“每夕鸣钟记更漏。”

古代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记时用词,如明、宴食、正中、少正、大还、高舂、下舂等,所指时间不便于与地支记时相对应,故不举例。

民间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记时的说法,如“大清早”、“半晌午”、“前半夜”、“后半夜”等。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408100)

上一篇:阡陌之上 第3期 下一篇:双关趣谈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