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探究

时间:2022-10-05 08:55:30

初中物理学习中性别因素探究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主要受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性别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男女生思维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不同。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因素。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性别因素

根据大量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方面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由于初中物理学科本身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初中男女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男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强,而女生则偏重于感性思维,因此男女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男女生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不同。尤其有些学生的思维定势比较明显,导致男女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呈现出了多维度的差异。

一、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概述

现阶段,我国初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在初中物理学习方面男女生存在差异,并且大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男生的物理成绩更优异,极少数教师认为女生的成绩更优异,只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男女生的物理成绩没有差异。可见,由于教师的个人教学经历和性别偏好不同,他们对物理学习方面性别差异的认识还无法达到统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男女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差异是从初中阶段就开始的。换句话说,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教师根据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和在物理学习方面的感受,经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这种差异。具体来说,教师主要是根据物理学资料、教学实践和自己学习物理的感受等方面做出准确的评判。同时也有很多教师是从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课堂听讲情况和学生的物理成绩等方面总结出男女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差异。此外,教师普遍认为男生在物理实践操作能力、物理应用能力、物理学习方法和物理学习兴趣等方面优于女生,而在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女生更占优势。基于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归因,教师普遍认为在智力方面,男女生]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差异是男女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认同会影响不同性别学生的物理学习。教师普遍认为男女生学习物理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男生在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而女生在想象力和记忆力方面占优势。此外,教师认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学习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男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更浓,而女生在物理学习动机和意志品格方面处于优势。

二、基于性别因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

由于性别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站在性别角度考虑教学策略问题。大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不考虑学生的性别因素,也有极少数教师认为物理教学中应该侧重女生。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师在促进不同性别学生的物理学习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对每个学生应该有共同的要求,并且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学生及时巩固物理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物理的恐惧情绪,采用兴趣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对学生思维的方向性进行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忽略学生的性别差异,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男女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可以让男生展示自己物理操作方面的能力,让女生展示自己基础知识记忆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应该培养女生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引导男生将物理基础知识学习扎实,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练习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更要提升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男女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受到自身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男女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首先概述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再探析基于性别因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岩莉.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因素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刘电芝,戴惠,惠晓红.初中生物理学习策略的掌握现状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3]谢运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汪锡雨.中学生性别差异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NLP技术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摩擦力问题的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