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注意事项浅析

时间:2022-10-05 06:56:29

高中生物实验注意事项浅析

中学生物实验的考查主要有教材基本实验、生物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再现、以教材基本知识为依托的实验设计。从考查形式上有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等。从考查方式有考查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题型,有设计完整实验步骤的题型,有补充完善型的题型,有评价改进型的题型,有分析结论型的题型,有预测实验结果题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实验中的仪器清洗与废物处理

1.1 实验后仪器的清洗。一般地说,在高中化学课中,凡是涉及到在试管中反应有沉淀生成的实验,往往要考虑实验结束后沉淀物的清洗问题。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涉及的较少,但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也涉及此问题。

1.2 实验后酸碱等废物的处理。在高中课本中的学生实验中,有些涉及到用酸碱等物质。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用到盐酸溶液,在糖类、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中,用到NaOH溶液。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用到盐酸溶液和NaOH溶液。在化学学科上明确的要求,对于实验结束后用到的酸或碱液不能随便倾到到水池中,应分别倒入专门的容器中。

1.3 实验后有害微生物的处理。在高中生物第三册中有学习微生物的培养的实验。其中用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食品的污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所以不能在实验结束后将金黄色葡萄球菌随手倒掉。因此,在学习细菌培养实验时,一种方案是用毒性较少或无毒性的微生物来替代它;另一种方案是仍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培养,但培养实验结束后,千万不能将实验后的随便乱仍,一定要对残余培养基做好灭菌处理后才行。

2 实验基本操作中的问题处理

2.1 在实验中经常将滴管混用。如,在“酶的专一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要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注入2ml的新鲜唾液、盐酸、氢氧化钠、清水、1滴碘液。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不注意滴管的区别使用,造成对比实验失败;交叉污染药品导致试剂不纯,并且还会影响后面班级的实验。

2.2 量筒的使用常被忽略。在实验中,有许多试剂的用量都是1ml或2ml。使用量筒量取,要求操作者要细心有耐心。学生觉得使用量筒麻烦,常常凭感觉来估计试剂的使用量。这会造成学生所做实验中试剂的使用量差别很大:同一组实验不同试管内的试剂量相差太大、不同组间试剂用量差别更明显。这样就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使定理实验的结果失去真实性。

2.3 显微镜的操作有许多不妥之处。如,用显微镜观察固定切片时,镜臂可倾斜一定角度。在“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实验中,将新制成的装片固定在载物台上后,为了观察方便,不少学生将镜臂倾斜较大角度,以致装片中的液体往下面流,污染了显微镜,并造成实验失败。

2.4 分组实验中许多是验证性实验。有的学生先从书上找到结论,再做实验;有的不做实验,也有结论。定量实验不如实记录结果,凭空捏造数据,自圆其说,就失去做实验的意义。实验失败后,简单归结为没操作好,不会主动去质疑、分析,然后重做实验,找到问题所在。分组实验通常二人一组,但有些实验组自始至终由一人完成,另一人旁观,甚至实验报告也是后者抄前者的。

3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课堂应和平时课堂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实验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做好实验有利于自身各种能力的提高。

3.2 改善实验条件。生物实验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条件。只有创设良好的实验条件,才能更多的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更多的动起来才能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提供更多有利契机。生物实验室的座位设计,是教室的翻版,学生一律面向讲台,与教师的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适应。而学生实验是活动,这种刻板的座位安排,难以适应实验活动的开展,也不便于教师来回走动指导,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实验室应配备良好的通风、消防、电教设施。按传统教学,教师在介绍实验方法时,很多步骤难以通过演示介绍清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造成了操作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视、听、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发现并分析问题的主动性。

3.3 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在分组时,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能力稍弱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多加关注。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分工合作,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注重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实验失败时。科学研究中失败是难免的,只要能分析并找到产生失败的原因,才可能有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尝试”错误,如,课本上的“不能”、“不许”等内容。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让学生在两张滤纸条上,分别用滤液画上很粗、很细的一条线,还可以故意使层析液“分裂”。实验中,有的学生做好装片后,却找不到要观察的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这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位于分生区。要根据分生区的细胞形态特点来确定观察的区域。也有一些学生急于求成,一开始就用高倍镜观察,由于视野范围小,难以找到目标,欲速则不达。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只注重“学”,而不注重“问”,遇到问题时,即使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浅层次的。教师必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发掘学生好问的天性,让学生敢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前提。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建议 下一篇:用课内阅读的针,引课外阅读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