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2-10-05 05:01:50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哭嫁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风俗,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都要唱“哭嫁歌”,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宣泄心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十分悲戚,哀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我们可以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哭嫁歌的发展,哭嫁歌的艺术内涵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1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司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民间也有“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的俗语,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土家族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女权至上的氏族社会,至高无上的“梯玛”是由女子来担任的,也曾经实行“男嫁”制度;后来,特别是汉族礼教的传入,男权不断上升,女权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男婚女嫁”成为新的习俗。由于这个转型历史并不太长,所以土家女子对这种新习俗还不习惯,还对于旧传统有所留恋,故产生了哭“嫁”这一了不起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奇葩。经研究,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哭嫁歌有三句式,有七句式,有长短句式,两个长句或四个短句为一个乐段,以“扯勾声”见长。哭嫁歌不但优美独特,而且丰富多样。每个土家女子因其所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其演唱的嫁歌也就不会相同。但是传至今天,没有一本专集留存于世,更没有一本综合集成。“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耳传承,在今天,用汉语哭嫁也很普遍了,甚至在民间还有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广为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2哭嫁歌的艺术内涵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所唱的抒情歌谣,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它是土家族婚礼风俗乐歌的重要类型,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是流行范围很广的一种婚俗,随之而产生的“哭嫁歌”也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写照。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栽花”、“哭离闺门”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土家族的哭嫁歌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歌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不妨从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种类、腔调及内容等方面来谈一谈土家族哭嫁歌的特点。

2.1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

土家族的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传播途径主是要靠口耳相传。根据目前我们研究的资料来看,土家族嫁歌同汉族哭嫁歌的形式上有极大的不同,土家族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明俗性很强。汉族哭嫁歌则句工工整、起承转合分明、文学性较浓。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众人一起哭唱等等。

2.2土家族哭嫁歌的种类

土家族哭嫁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二是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边掉泪边跟唱。三是女、娘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又哭又唱,互相告别。哭嫁歌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一月,临嫁前往往要哭一宵。

2.3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

哭嫁歌的腔调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呖,气氛悲切、哀怨、忧伤。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用土家族和汉语哭唱。

2.4土家族哭嫁歌的内容

哭嫁歌通常唱的是姑娘出嫁时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是土家族妇女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它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哭对亲人、朋友和父母依依惜别的忧伤之情;二是哭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对包办、买卖婚姻的反抗;三是哭自己地位的不平等;四是用哭来祝福未来。哭嫁歌内容是丰富的,不论是原始形态的哭嫁歌还是后来经过嬗变的哭嫁歌,都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民俗性特点,能使我们研究者从土家族妇女的语言上、行为上、心理上的一些现象去把握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特征,能进一步启发人们研究和挖掘土家音乐文化遗产。

土家族地区,有的部落和山寨的哭嫁歌内容比较单一,有的甚至没有哭嫁这一习俗。青年男女自由婚配、以歌传情、互敬互爱。目前,从记载的资料上看,哭嫁习俗很有可能是源于汉文化的输入,是受到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产物。我们考察湘西地区土家族的哭嫁歌,从形式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等章节。哭嫁歌是土家族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留、保存土家族人民族风俗、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艺术瑰宝,但在今天由于后继乏人、地方经济落后使得它正一步步走向消亡。正是处于这种对挖掘、整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宝藏的紧迫感,笔者呼吁大家都去更好的传承保护它。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古老歌谣、原始舞蹈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

上一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