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时间:2022-10-05 04:12:05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

语文教学中围绕文本存在多重情绪,交互感染。借鉴孙绍振阅读三主体说[1],可分为三:即文本蕴含的情绪、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三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方式、先后、目的均有不同。

从情绪发生的先后看,文本蕴含的情绪无疑是最早发生的。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受到作者的制约而又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不同文体的文本都蕴含着或外显或内隐,或强烈或平淡的情绪。诗词作品,以抒情、言志为职,感情多鲜明强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情绪色彩平淡的作品则需要细细品读,方可体悟有所得。

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应在第二(这并不否认学生阅读文本或许早于教师)。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体味文本情绪,准确把握,并把这种感受转化为语言,转化为可准确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文本情绪、能被学生理解、能感染学生的语言。这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和良好的表达力,捕捉作者的情绪,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记录并传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在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感受文本的情绪,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教师的情绪体验、学生的情绪体验能够接近文本情绪,是因为作者、学生、教师所生活的世界有共通性,这种人类共通的情绪情感可以超越时空和文化的阻隔。

再看三种情绪发生的方式。文本蕴含的情绪,或一往情深、往而不返,如屈赋、杜诗、辛词,沉郁而执着;或旷达超逸、入而能出,如庄子散文、李白歌诗、苏轼词作,清爽、洒脱而飘逸。这与作者主体的精神性格特质密切相关。然而这些情绪却在文字中静默着,等待着读者去唤醒,去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它是经过理性过滤的感性存在。

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发生方式是理性控制下的感性体验。一方面教师必须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体味文本的情绪,以感性去撞击感性,唤起文本情绪;另一方面又需要组织语言、确定表达方式、选择表达的时机,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这是理性的过程。

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是需要被规范的感性。一方面,同教师一样,学生也需要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感受文本情绪,受到感染;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绪表达出来,即需要理性参与组织语言,而学生的表达又会被肯定或否定或得到修正,从而被规范化。

最后看三种情绪发生的目的。“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作者创作时将生命精神注入,作品即作者之表现。”[2]而注入情感生命的目的,一为倾诉宣泄或婉曲寄托,从个人的角度看,是为情绪的释放;一为通过立言干预现实、传声后世,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要构思、修辞,使文辞忠诚于己意,准确传达自己所思所感,感染他人。

教师情绪体验发生的目的是双重的,概括地说,一是为准确地体味作者的情绪,二是把体味到的情绪整理后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情绪。这就恰如控制飞船对接一样,教师要对作者、学生双方都了解,方能精确指导。教师的情绪主要是理性的。

从教学的要求看,教师要先体会文本情绪,教师是先行官;再同学生一起体味,把情绪传递给学生,既是陪同者,又是强化剂。教师还需要把学生从文本的情绪中带领出来,回到现实。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文本情绪的感染,而不是把学生浸泡在文本的情绪中。譬如读柯岩的《,你在哪里》,也许学生会悲伤地哭泣,但这种哭泣绝不能占据课堂的始终,要让学生感受人格的美、感受诗歌的美、感受现实生活的美。要入而能出,不能往而不返。笔者注意到,浙江语文教学名家王崧舟老师有一个版本的《枫桥夜泊》公开课结束时,在“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3]后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在心中念起这首诗,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凄凉;生:温暖……)王老师肯定的是温暖,使远游的人内心得到一丝安慰,这是用总结的问法把学生从诗情中的“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中带出来。文本的情绪就仿佛长长的隧道,教师要先行穿越它,探明情况,再带领学生一起穿越,完成情绪体验之旅后,走出情绪的隧道,重返阳光下的世界。

学生情绪体验发生的目的是通过唤起文本的情绪,来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丰富的文本资源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新的思想和情绪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情绪体验,使学生成长为情绪世界丰富、心智健全的人。

概言之,文本蕴含的情绪、教师对文本的情绪体验和学生对文本的情绪体验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理清了三者的关系,方能在教学中恰当把握,有的放矢。

注释:

[1]钱理群孙绍振《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顾随《顾随诗词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亳州师专、亳州师专附小)

上一篇:论现实背景下高职语文的发展之路 下一篇:“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文言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