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合作 追求课堂实效

时间:2022-10-05 01:08:36

关注学生合作 追求课堂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又有思维的含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找方法;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课堂上许多老师简单地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当老师出示问题宣布讨论时,全班学生几乎是同时发生声音,有的小组“讨论”得相当激烈,谁也听不清对方到底说了什么;有的小组一个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他的成员只能当听众;有的小组则说起了笑话。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便开始了象征性的“交流”,学生一站起来的回答往往是“我觉得怎么样”、“我认为是……”,代表的都不是小组的意见。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合作学习成为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呢?

一、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

科学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组或集体的缩影。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妥,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的、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

1.充裕的时空环境。这里的时空环境一方面是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另一方面,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小组合作之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2.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如果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的提示,在那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的启示,而不至于让他们束手无策,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3.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其次,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大胆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来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四、增加有效的合作学习途径

1.融入竞争机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用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勉、互助的局面。

2.重视展示交流。展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的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及时反馈评价。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且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合作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上一篇:注情入心,抒情于声 下一篇: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