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

时间:2022-10-05 10:48:16

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决定着他们的就业行为,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我们对河北省驻石家庄8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状况从准备情况、实际情况、满意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出一些特点并给出指导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想

课 题: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成果,编号:201201155。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大学生对职业选择阶段想法的形成情况见表1。

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早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形成了一年级认识自我,寻找兴趣职业;二、三年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的格局。可见,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制度下,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1.就业条件准备情况

调查显示,在回答“在校期间你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时,“学好专业知识”排在了第一位,占64%。随着年级的上升,对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认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认为“为了更好地就业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分别为47%、73%、81%。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大学生认为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这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时个人所具备的条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注重以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就业心理准备情况

问卷统计表明,大四毕业生中,21%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认为“充满信心”,67%的学生认为“信心一般”,12%的学生则认为“信心不足”,这说明毕业生总体心态是平稳的。调查显示,压力的种类因年级的不同、性别的不同、自身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高于非毕业班学生。正是由于种种压力的存在,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许多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准备。调查表明,有73%的大学生表示对就业中会遇到的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方面,当前的学生并没有一味把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消极地归因于国家政策体制、毕业生供大于求、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他们也考虑了如“能力不足”(21.3%)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35.2%)等自身因素。可见,大学生除了要求社会能公平对待外,同时也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视为重要的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考虑问题。

3.就业观情况

(1)就业目的,见表2。

表2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谋生,“谋生”排在了最后一位。所选比例最高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二位),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动机上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一般比较重视自我价值,认为就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服务于社会和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大学生选择的“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状况”(第一位)和个人在经济中的独立地位(第三位),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2)就业单位与职业选择。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见表3。

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和职业选择与前些年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尽管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职业身份的比例排名较靠前,但总的比例不是很高,这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一个新特点。同时,男、女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选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女生比男生多,这反映出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更看好经济收入稳定、压力相对较小,并注重发挥专长的职业。而选择“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职员”的和选择当“个体老板”的男生比女生多,这反映出男生较女生更有挑战精神和风险意识,男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具有较大压力、带有风险性的工作。调查中发现,有78%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首份工作“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这表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个人和家庭对第一份工作都有较高的期待,希望经过多年的教育投资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收益。

(3)对就业地点和薪酬的选择,希望的就业地点见表4。

表4显示,在就业地点的倾向性选择上,毕业生比较向往的是大中城市。河北省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经济区接触较少,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所以选择沿海经济区的学生与南方各省相比少得很多。选择到西部区、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的学生数量也甚少。这种倾向给大中城市的人才选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对毕业生而言,也因高学历人才聚集而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你对薪酬的期望值是多少”的问题回答上,男、女生对薪酬标准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男生的期望值略高于女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不像前些年狮子大开口,而是正逐年回归正常社会标准。

4.就业满意度情况

针对2012届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自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

2012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经济因素主要是薪酬与大学生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2)择业心理因素。一部分大学生仍然不能够面对现实,还是过于高看大学生的身份。在不正确的心态影响下,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

(3)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是大学生实现就业高满意度的关键。专业不对口会导致学生就业后的额外投入和对新工作的不适应感,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4)择业途径因素。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占85%,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50%,选择亲朋好友介绍的占10%。这足以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是否自主就业对其就业满意度有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特点分析

1.就业主体意识、积极心理明显增强

目前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得学生毕业后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当前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较之以前,他们关注就业的程度更强烈、内容更广泛、择业时间也提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近些年来,不仅是在进入大四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可见,当前就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调适心态、降低就业标准,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同时在就业中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社交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顺利就业的动作表现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就业价值取向务实化、多元化,但不乏功利化、短期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由以往的理想主义转为务实主义,择业的预期更加趋向理性与务实。多数大学生表示,为了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理性的调整择业预期,在专业是否对口、薪金、福利待遇、就业岗位的稳定性等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大学生预期薪酬的回落,说明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水平正变得日趋理性。与前几年相比,到国企就业的比例已大大降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价值兼容倾向:他们虽然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也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他们既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注重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

同时大学生择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短期效益,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不乏带有一些利己性和功利性色彩。当然这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培养阶段,但目前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成本没有大众化,这对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对于贫穷的农村地区来说,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费用压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花了时间和金钱后能够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因而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时带有功利化倾向。

3.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相对淡化,一些消极心理依然存在

通过调查和对一些学生的了解,大学生在积极的就业中不乏表现出就业理想信念相对淡化。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以及社会形式多元化,这些作用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价值趋向、思想意识等受到一定的冲击,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思想等问题。一些学生受就业要“待遇丰厚”、留在“大城市、大机关”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进行自我设计。

少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和消极心理,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就业市场和用人趋势及标准缺乏了解;希望政府能全方位做好保障就业,消极等待;在择业竞争意识上,信心不足;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等。调查显示,有4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则报考研究生延缓就业;6%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占3%;10%的学生则认为,如果没有好工作,就回家待业,等待理想的工作机会。

三、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

1.政府、社会着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1)加强政府政策以及社会舆论引导,实现多方位就业。政府应该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运用各种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制定并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当前大学生创业担忧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创业政策等。因此,政府有必要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倾斜、培训支持、咨询服务,甚至是资金支持。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免除其后顾之忧。再有,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支援国家建设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这不仅需要制定鼓励和吸引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措施,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目前很多渠道并不通畅,好的政策因为地方编制有限,财政拮据等原因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应积极制定、完善和落实。同时,还要做好引导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给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积极引导、政策保障、措施维护、心理支持。

(2)健全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大学生就业法规建设。大学毕业生60%以上的就业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就业法规不够健全,一些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聘用大学生任意压低工资,不少单位不给已工作了的毕业生一些福利待遇,就业歧视等等。这使大学生极为不满,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思想障碍。政府应该进一步制定法规规范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消除就业障碍,降低和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为他们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力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我们要继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把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客观地讲授给学生。同时要及时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以全员育人为原则,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校领导到各部门,从专兼职心理教师到辅导员、任课教师,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力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即从学生入学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因素,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并根据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特点的不同,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目前河北省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家对这一尽早规划职业方向的观念都已认同,课程的内容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高年级的学生,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要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的系统培训,使每位毕业生都能在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应聘面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等方面得到指导。同时,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努力搭建好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服务。

3.学生积极提升自我、迎接挑战

(1)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大学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和就业的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们要认清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的新时代就业观。同时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使自己能在主观愿望与现实实际发生冲突时,避免出现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要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不适。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期间在对职业目标进行分析和调研之后,应积极按照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树玉,王辉.省属高等院校理工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上一篇:娱乐化品牌传播策略 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