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案学习方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05 08:36:34

初中数学学案学习方式的构建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校实施的教师学案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堂课的几个具体环节中,实现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几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性学习

我校实施学案教学已经一年多了,通过一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对于“学案”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识。所谓“学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设计方案。“学案”与“教案”的一字之差,就表明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由重教师的“教”变成了重学生的“学”,这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着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学生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校实施学案设计后,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具体环节中,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改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自主性学习

我校数学教学学案中,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自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学案中老师设计的问题,通过自学教材及其他资料,解决老师针对学习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完成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学生的自学过程,一改过去的等待“填鸭”而为主动获取,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且通过自学,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学习”,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裨益。

二、合作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小组学习”中,每名学生充分发言,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独特体会,讨论自学过程中个人的困惑,全组成员团结协作,研究问题,解决困惑。如果这个环节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存在畏难情绪,而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由于学生年龄相近,思维方式有很多共性,学生之间相互讲解,更易于互相接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人人均有发言机会,他们全员参与,交换看法,反刍知识,更易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老师在学生的练习、讨论中进行倾听、询问、答疑或诱导点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是他们的服务生。这样一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能做到优秀生借机提高、中等生借机进步、学困生借机学懂。整个小组进而全体学生得到整体提高。

三、个性化学习

在第三个环节“成果展示”中,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通过习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张扬自我的展示平台,学生到前台展示习题解法、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如有不妥之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修正。这样一来,由学生只会低头做题,变为了前台讲解,展示风采,会做会讲。学生不再只是台下的听众、观众,而成了台上的演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挥。

四、体验性学习

在第四个环节“学后反思”中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思考“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想出解决办法?”“畅谈收获体会”等等,这样,反思既是知识建构后的反思,更是反思后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无疑这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让人不断提问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通过体验整个学习知识过程,再找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学生产生了新的问题,也就有了再学习、再解决的动力,将数学课堂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形成了学习知识的良性循环。对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既可以独立思考,又可以与人合作,还可以查阅其他资料,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变得完全的自主与开放。

五、让学生学有创见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如果相等,那么b2=4ac; 如果方程的两根之比为1:2,那么 2b2=9ac。 引导学生先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方程的两根之比为m:n, 那么mnb2=(m+n)2ac., 然后证明这一结论。这种教法,显然比直接出示题目再演绎证明更具创新思维。

其次,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内向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落到实处。

上一篇: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关于刑事诉讼中沉默权问题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