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在促进农转非居民就业中的服务定位

时间:2022-10-05 08:30:55

社会组织在促进农转非居民就业中的服务定位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农转非群体日渐庞大,而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促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征地农转非人员自身的努力,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既有微观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宏观上的管理和指导。本文以成都市典型农转非社区为素材基础,探讨社会组织在农转非群体就业方面的现有服务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社会组织在农转非群体就业方面的功能定位更为清晰。

【关键词】农转非就业 社区 社会组织 功能定位

2013年4月,成都市民政局在温江第一福利院召开了“三社互动”工作启动会,首批纳入“三社互动”试点工作的社区共计21个。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元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三社互动”即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因此在成都市,社会组织在促进农转非群体就业中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多方考察对比之后,确定以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瑞泉馨城为研究基础,瑞泉馨城作为成都市最大的新型集中居住区之一,面积2.3平方公里,有八个组团,1.2万居民,绝大部分是周围失地农民集中居住。瑞泉馨城公共服务站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等各项服务。并对相关社会组织在对本社区农转非人员就业促进包括农转非人员自身就业问题等进行相关研究。如“就业基地”、“涌泉月嫂”等社会组织。

一、主要做法

(1)协调居民与政府的关系。在农转非群体中,由于自身的生存条件、邻里关系等发生变化会催化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对政府工作的不支持。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就业服务领域,有利于缓解居民对社区推出的就业服务的排斥情绪,真正将惠民服务落到实处。

(2)创新提升居民就业能力。经历征地之后,农转非群体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因此不管其自身能力如何都将面临着劳动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由农业生产转变为非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由农村熟人社会向城镇邻里关系的转变。一系列的改变导致农转非群体面临就业时竞争的心理状态以及职业能力的不适应。社会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同时在社区里面开兴办社会企业,帮助农转非群体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就近社区就业。

(3)争取政府支持,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社会发展,但政府作为社会资源支配者的地位仍没有改变。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争取更多政府购买合作,解决自身资金短缺、人力匮乏、社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涌泉月嫂”等社会组织在于政府实现合作的基调中稳步发展,在社区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组织在国内发展起步晚,居民对其认识不深,尚未形成主动关注社会组织的意识,更别谈主动参与其活动。因此,“就业基地”等社会组织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机构宗旨,积极构建机构品牌形象,使得居民参与率大大升高。

但由于社会组织在国内起步晚,加之配套法规、制度等的滞后,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表现为其在农转非就业服务方面的定位不明确、工作方法不具体、服务效率不高等局限性。

二、改进建议

瑞泉馨城开展“三社互动”以来,虽然社会组织在农转非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基础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社会组织机构本身有待进一步建设;三是社会组织在本社区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国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1)细化服务对象,立足居民需求。心理学主张内在的需求便是动力。社会组织应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一切以需求出发。有学者指出,农转非群体中一部分群体的就业愿望是不高的甚至为零。以中老年妇女为例,根据我们对瑞泉馨城中这一群体的需求调查,发现这部分群体在家中的角色直接从以前的农业生产力变为专职家庭主妇,同时其绝大部分对就业的需求不高。因此社会组织在开展就业服务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地定位机构服务对象,透过群体的表象探究其本质,严密的需求调查之后再开展具体的服务。

(2)专业化服务,打造品牌服务。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同时工作的成效很难以量化的形式加以体现。加之服务对象是社会特殊群体,因此应着重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国内起步晚,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都还在完善阶段,因此其社会影响力也还处在上升阶段。而这又导致了国内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不够。只有社会组织提升自身专业性,提高宣传效果,打造服务品牌形象,才能提升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激发服务对象的参与。

(3)加强机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加强社会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参加相应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社会组织行业的特殊性,当下员工待遇还待改善,因此机构应引入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创造机会使能者多劳、多得。机构搭建微博等创新网络平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透明化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本社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做出积极贡献。

三、结束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指出改革要全面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由此看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中国政府的选择。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小看,而将其引入农转非群体就业问题上来,也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任远.社区就业与城市发展――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4.

[2]陈琰,任远.社区发育与社区就业――影响社区就业的因素及社会政策研究[D].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上一篇:谈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约束机制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