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课堂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10-05 08:19:13

高中语文阅读课课堂实效性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因为角色作用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定义为阅读课教学的主导,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五分设计三分向导,还有两分是评判。

【关键字】高中语文阅读课 课堂实效性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 尊重的评判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class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research――Correct positioning action,design teaching method

Xu Lin

【Abstract】Classroom instruction’s effect direct relation teaching’s quali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s actual value, enhance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effectiveness, becomes the school edition an eternal subject. First should locate itself correctly as the teacher, because of role function localization, immediate influence to teaching method choic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define as the reading class teaching leadership, it may make such summary in the entire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ocess’s function: Five points design three point guide, but also two points are the judgments.

【Keywords】The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classClassroom effectivenessTeaching designTeacher guidesThe respect judgment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因为角色作用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认为教师应该定义为阅读课教学的主导,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五分设计三分向导,还有两分是评判。

1.设计

设计,是指教师针对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课前的教学构思,是整个授课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一方面,课前教师要精心钻研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高考大纲,理清教材的体系,备出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己细致的工作,了解班级体中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备出符合各类学生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法。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1教学目标设计的明确性。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言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个维度设计的。前两个维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后一个维度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关系到学生德才兼备的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状况,学生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长期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感情枯竭。现在,有些老师忽视语文双基教学,转而过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如果没有扎实的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就不会形成终生学习的基本素质,就不能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因此,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其中的方法应是过程中的方法,能力是过程中的能力,知识是过程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2]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实现在整合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2教学内容设计的选择性。老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课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自己的学习时间,课堂训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本该课内解决的任务,只能作为作业留到课外做,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又效果低微,抄作业的现象从此滋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会的、不讲老师讲了还不会的。当然这要求我们老师了解学生实情,更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难易度。

1.3教学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互相关系。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一篇好的文章,起要美丽,中要跌荡,结要回味,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既要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这样才能紧扣学生心弦,拨动学生思维。

“龙头”――教学导入设计。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导入讲究先声夺人,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弦的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在新旧知识的交织矛盾中,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状态,如设疑问导入,讲故事导入,讨论式导入,演示法导入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导课形式。

驼峰――教学高潮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策略,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更要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如巧布疑阵的悬念式、紧张激烈的辩证式、似是非是的讨论式、电教媒体新授式等都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缠绵悱恻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高潮。如教高中语文《屈原》一文中的《雷电颂》这段长篇独白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金乃千的录音朗诵,就能够收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效应。火一般炽热的情感,诗一般美丽的语言,雷霆万钧的气势,如狂飙,如迅雷,如闪电,很快便掀起师生的情潮,屈原那忠贞不屈、正义凛然、英勇悲壮的高大形象,活生生地屹立在师生面前。在这样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高亢激昂地诵读起来:“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学生沉醉于时而深沉舒缓,时而澎湃激越,时而乐观明朗的戏剧道白声中,被点燃的爱国情感也就如同火焰一般不可遏制地喷发升腾。 凤尾――教学结课的设计。好的结尾如品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点点睛,教学结课应力求首尾呼应,蕴藉隽永要给学生“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余音绕梁之感,我们的教学才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结课的设计可有多种方式,如总结升华式,余犹未尽式等。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导入、高潮、结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4教学方法设计的灵活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有几十种,但无论哪一种不可能都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下更应转变观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着重做好以下二点:

1.4.1尽可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音响语言的接受能力为4.4比特/秒,而对画面构图中信息接受能力为46比特/秒(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挂图、漫画、投影、录像、电视等教学媒体,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1.4.2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要挖掘教材活性因子,组织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如实验探究、演讲、讨论、小导师、网上查阅等形式,尽量少用讲授式进行教学。

2.向导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负责安排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各环节的学习活动,指挥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应该及时对学生思维、学习方法予以正确导向,适时调节课堂氛围,控制学习活动的节奏。

高中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的的。这一目标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自己的薄弱点和优势的前提下,通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学习,教师的指导督促,不断自我完善。学生的自我完善,具体体现为四点:一是学生个体由于某一兴趣爱好或明白自身薄弱环节之后产生强烈的完善自我的意识;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是在一定的学习目标激励下,在规定的学习内容里,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实际对学习任务、学习的活动和学习方式进行选择并学习;四是达到完善的目的,就是完成阶段学习目标和高中三年的学目标,学会对语文的学习。由此决定教师的引导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的设置上,对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方法指导和督促检查上。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引导学生把课堂当作围绕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展开自我学习活动的阵地;②因材施教,依照学生个体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为自我完善而学习,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在语文上某一个方面的个性与特长;③引导学生把课堂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各类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持之以恒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达到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最大的特点是“悟”,而学生产生悟性的先决条件是:在有关教材的学习活动中,主动的吸取,并在吸取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这就决定了学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永远无法代替的主体性。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教学过程引导者的角色[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去表演、去畅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切不可居高临下以家长式的作风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善于聆听学生的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实现最佳的情感效应,从而体现教学的民主。

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是向导,贵在设置符合各类学生情况的具体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境界,让学生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在不断的积累领悟中趋向语感、能力、情操、习惯的自我完善。

3.评判

评判即及时表扬肯定,对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不足,及时分析原因,找到提高的路子……以诲人不倦的诚挚态度亮出学生的闪光点,点化他们心中的困惑,指明自我完善的路径,帮助他们振作精神努力前进。我认为在评判时应该做到赏识与尊重,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认识角度本质上是学生独特个性的体现。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鼓励他们发扬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教师的教,尊重学生的学,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考、探究、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4]。例如教学生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咬文嚼字》一课,赏析贾岛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时,就启发学生看是韩愈改订为“敲”好,还是朱光潜先生分析的“推”好?很多学生都说:“朱先生的意见好,因为朱光潜是语言大师,‘推’可表现孤僧步月归寺、独往独来、自在无碍的胸襟气度。”这时,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不大言语的学生说:“还是韩愈改得好,用‘敲’能够以静衬动,扣住了诗题中的‘幽’字,而且这个‘幽居’也应是李凝的住所,而非和尚的寺庙。和尚深夜来访,当属情趣高雅、知书明礼之人,以他的品性修养,自应彬彬有礼,所以还是用‘敲’好。”这时,我立即不吝惜表扬,鼓励他说:你不仅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而且分析有理有据,表达清晰严密,真正理解了“叫文嚼字”,希望以后大胆发言。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课教后,许多学生又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与认识,作为教师我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从学生的积极表现,我发现,教师积极地表扬、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认识,给学生以赏识。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肯定后,那种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思维的火花会更加旺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教师的激励赏识下得到自我的展示,得到快乐、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怎能没有实效呢?

总之,提高课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举措,教师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引导,问题回答的鼓励评判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页

[2]李宝建.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6期

[3]潘涌.《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第3页

[4]陆蓓.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策略[J].教育导刊,2002年Z2期

[5]王德寿、诸咸斌、吴秀玲、江丽、李慧林.优化组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开放教育教学组织新形式――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开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39~44

上一篇:关注生活让学生走写作创新之路 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