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危机后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

时间:2022-10-05 08:13:19

浅谈金融危机后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

【摘要】伴随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持续的拓展。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打击。在这一紧急时刻,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结合中小外贸企业自身需求制定出系列扶持政策,从而帮助众多企业度过了这一难关。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外贸企业 扶持政策

一、前言

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市场需求变少、反倾销贸易壁垒等摩擦不断,许多中小外贸企业都出现了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流动资金减少、发展空间骤降等问题。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也导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大量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小企业在双重夹击下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走到了企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帮助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走出困境,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出口补贴及扶持稳定政策,从而为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平稳渡过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对广大中小外贸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探寻相关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实际帮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出口订单急剧减少

由于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自身规模较小、准入门槛较低、管理机制灵活等优势,在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的这些优势却成了限制其应付动荡市场的致命因素。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订单的持续大量减少。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8.5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更是下降了16%。对于规模较小、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说,这一“寒冬”式的市场现状直接是对企业生存的严重挑战。

(二)反倾销或者贸易壁垒摩擦增加

在发生重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会制定相关措施来刺激本国经济恢复、扶持本国的生产企业,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其他相关的贸易壁垒就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企业的重要手段。2008年,美国就中国内地产品开展了10宗反倾销调查和5宗反补贴调查,并制定了针对中国商品的相关反倾销政策。2010年中国遭受的“两反一保”调查更是达到了66起。上述近似严苛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加艰难,极大地减少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需求,为中小外贸企业渡过难关设置了人为障碍。

(三)增加收汇风险和资金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经济在数年高速发展推动下,原料价格和人工费用都有大幅提升,事实上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危机爆发后,产品需求的减少和库存时间的延长又迫使企业降低销售价格来争取市场,从而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并增加了额外的财务费用;同时市场萎缩所带来的订单撤销、顾客违约等系列问题使得进口商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坏账增加。此外,各大银行纷纷收紧银根,中小外贸企业的常规融资渠道难以达到效果,这使得本就无力应付沉重资金压力的中小外贸企业更加举步维艰,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境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

(一)资本市场稳定政策

为加强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金融救助,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对各级金融机构下达了“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增值税改革、自2009年开始实施减免1200亿元税款的企业救助政策”的通知,并在2008年9月16日,10月8日及10月29日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技术革新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全面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原有的“生产性增值税”转变为“消费性增值税”,从而使企业减少重复税收,降低投资成本。

(二)搭建企业融资平台

2009年3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000多家,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关资金支持。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我国各级金融机构都开展了金融创新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金融机构推出的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产品超过360项,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周转贷款、打包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上述措施为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建立了困难时期减轻负担,增强盈利能力提供了金融保障。

(三)出口补贴扶持政策

除了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及对企业技改项目、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外,出口补贴扶持等国家政策也对危机时刻的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有力扶持。

为缓和外贸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以及2009年1月1日和4月1日,我国政府分五次提高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增值税退税率,涵盖了纤维、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医疗药品等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上述政策直接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中小外贸生产型企业度过金融危机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信心保障。

(四)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减免及保单贷款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信用环境恶化,收汇风险加大,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有单“不敢接、不愿接、无力接”的问题。到2009年6月11日国家海关总署公布5月份出口额时,我国外贸出口额已连续7个月下降。6月15日,商务部发出通知进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险费率,由0.63%降低到不超过0.45%,降幅近30%。将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包规模由上年的432亿美元提高到840亿美元,并且“上不封顶”,力争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由当时的6.5%提高到15%左右。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出口企业融资。多地省市级政府纷纷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再减免50%的保费。这些政策在帮助企业控制出口收汇风险,增强企业出口信心;推动贸易融资便利化,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出口综合竞争能力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到2008年,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自2008年底到2010年6月21日重启汇改,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呈双边振荡状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使中小外贸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环境下保市场、拓市场,稳定外贸出口。

此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及通关报关手续的简化,也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资金扶持及操作便利。

四、结束语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一次重创,然而也引发了相关企业对于探寻经济衰退背景下自身发展途径的思考。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文章认为:通过出口补贴及企业扶持政策、资产市场稳定政策及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提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并尽力营造出良好的贸易环境和金融环境。此外,面对美欧等传统出口市场的衰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也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借助市场的多元化来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动态调整的。我国广大的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者应积极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技术含量的提高,真正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对潜在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韦丹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挑战与机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0):20-21.

[3]陈绵水.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方向及策略分析[J].国际贸易,2010(4):12-15.

[4]姜轩.浅析中国2009年外贸出口[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25-31.

作者简介:吴蓉(196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江华机械有限公司销售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外贸企业业务。

上一篇:贵州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策略的思考 下一篇:行为金融学理论初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