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助翻译(IAT)与信息时代的本科翻译教学

时间:2022-10-05 07:51:35

网助翻译(IAT)与信息时代的本科翻译教学

【摘要】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以网络为先导的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辅助翻译已成为“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分力”。因此,翻译教学理应将“网助翻译”纳入教学内容,向学生引介“网助翻译”的知识与技能,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能力;网助翻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54―04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指出,“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

译的基本能力”。既然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那么翻译教学就应该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2]。一旦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社会需求和时展有了拓展,翻译教学就应随之调整,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能力一般指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这一认识清楚地体现在《教学大纲》[1]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技能的六级要求和八级要求中:“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能将中等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

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对翻译能力没有达成统一认识,但主要还是围绕着双语转换来探讨这一主题。Wilss[3]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将译者的“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分为互补的两个次级能力:源语文本分析能力与相应的目标语文本再生能力。Bell[4]在其《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中将“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形容为译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从“专家体系”(expert system)的角度细分为源语知识、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对比知识以及解码源语文本和编码文本的能力。Neubert[5]将翻译能力分为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国内方面,姜秋霞等[6]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心理)转换能力。刘宓庆[7]认为翻译能力包括五个方面: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文军[8]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概而言之,过去的研究者在观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表现的基础

上,主要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和世界/主题能力[9]。

二 网络信息时代的翻译能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加速整合,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这些变化对翻译人才、翻译产品、翻译功效和翻译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以网络为先导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更是给翻译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翻译工作的环境和方式[10]。对于今天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慢工出细活”的手工式作业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既成事实”[1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因特网对翻译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译者可以轻松而巧妙地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搜索查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来辅助翻译,极大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12][13]。可以说,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使得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成为翻译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从而大大拓展、丰富了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构成[14]。

实际上,利用工具辅助翻译本来就是翻译能力的一个方面,只不过这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显得不怎么重要和突出罢了。早在1972年,译论家Holmes[15]就提出翻译辅助是应用翻译研究的内容之一,并指出翻译辅助有“多种多样”(many and various)。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认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当今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Pym[16]指出,目前翻译能力研究的大趋势是扩展翻译能力的内涵,将新的技能引入翻译教学,而且随着电子工具使用的增加,这一趋势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17]提出了一个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主要含有双语能力、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辅助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因素等六个成分;其中工具辅助能力主要包括使用文献资源以及利用适用于翻译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国内方面,文军[18]发展了自己早先的翻译能力观,提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分力。连淑能[19]在其《英译汉教程》中也指出,当今的翻译工者要学会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翻译效率,节约翻译成本,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网助翻译”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识”,所以翻译教学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尽力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7]。既然因特网辅助翻译已经成为当今翻译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那么翻译教学就应该像传授翻译理论与技巧一样向学生传授这一技能,也就是说应将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纳入常规翻译教学之中。

遗憾的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不论在已出版的翻译教材中还是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都鲜见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踪影。《教学大纲》[1]对翻译水平的要求没有提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只在对“工具书使用”的要求中提到了“能独立使用各类工具书和参考书,并有效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独立从事某些简单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出版的翻译教材中,很少有专门论述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章节。偶有涉及的,也是一带而过(如连淑能[19]的《英译汉教程》),或者片面和肤浅(如杨晓荣[20]的《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国内翻译教学专家穆雷[21]指出,新时代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翻译工作的能力、学会使用电脑、翻译软件以及利用网络进行翻译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的翻译工作者”。

《教学大纲》和翻译教材的相对滞后绝不应成为翻译教学实践停步不前的借口。恰恰相反,面对“网助翻译”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更应该积极将其纳入翻译教学实践,这样反过来也会为将来《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翻译教材的编写提供素材和经验。

四 “网助翻译”的教学内容

将“网助翻译”融入翻译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大约4课时)向学生详细介绍因特网辅助翻译的种种技巧。该项教学内容适合安排在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的介绍之后,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利用因特网进一步提高其翻译水平。“网助翻译”的讲授可分两个板块进行,先介绍因特网辅助翻译的功能(约2课时),然后演示因特网辅助翻译的技巧(约2课时)。

1 因特网辅助翻译的功能

因特网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从辅助翻译的角度来看,因特网主要有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搜索查询和信息交流[13]。简述如下:

(1) 资源共享功能

网络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包含各种资源的巨型共享资料库,从中可以找到丰富的百科全书、词典和专题资源。网上免费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哥伦比亚百科全书(www.省略/65),微软百科(encarta.省略),参考大全(省略)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多语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en.省略; zh.省略)。从事英汉互译的译者可能既需要汉语词典也需要英语词典,既需要汉英词典也需要英汉词典,而且同一类词典可能需要好几本。无论哪一类词典,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高质量、有特色的免费词典,如新华字典(xh.省略),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indict)(需用繁体查询),颜氏美语繁体网络双解辞典(www.省略),Yahoo!奇摩字典(台湾)(tw.dictionary.省略)(需用繁体查询),韦氏英语大词典(www.省略),朗文当代英语词典(www.省略)以及囊括了十几部英文词典的OneLook®(www.省略)和(dictionary.省略/)。

(2) 搜索查询功能

因特网是一个巨型免费资料库,但要高效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料库,就要用到搜索引擎。Google(谷歌)(www.省略)是全球功能最强大的多语搜索引擎,除了网页搜索功能,Google还增加了图片搜索、地图搜索、资讯搜索、视频搜索、书籍搜索等功能,这些都可为译者所用。百度(Baidu)(www.省略)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中文信息有优势,但多语搜索功能远远比不上Google。此外,根据统计,Google和百度搜索到的链接约有85%是不相同的(见),所以有人将Google和百度排列在同一个网页上,组成了一个联合搜索引擎(www.省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 信息交流功能

因特网还是一个完美的跨时空交流平台。这一交流功能往往为众多探讨因特网辅助翻译的文章所忽略。目前,因特网提供的交流途径很多,如Email、论坛、博客、聊天室、远程网络会议等。这些都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所利用。但就一般翻译工作者而言,笔者认为可以轻松、方便地加以利用的交流途径为Email和翻译论坛。Email的出现打破了人际交流的时空限制,而且其容量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如hotmail、gmail等)。论坛也叫BBS,已成了网上交互联络的主要工具之一。论坛的主要长处在于迅速地传递信息,进行多对多的交互式交流。翻译论坛就是主要讨论翻译研究与实践的论坛,目前人气较旺、内容丰富的主要有译典论坛(www.省略/bbsv1/default.asp),中国翻译论坛(www.省略/forum.asp)等。

2 因特网辅助翻译的技巧

翻译一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理解与传达。理解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字、词、句)的理解,二是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在表达阶段,要参考一些可比文本,以求将所理解的内容用准确规范的译语表达出来。不论在理解阶段还是传达阶段,因特网都大有可为[13]。

(1)借助因特网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首先,译者可通过查询网上丰富的词典资源化解难词难句。有的理解问题需要查询多本词典才能较好地解决。很多时候,翻译的困难并不是由难懂的词句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背景知识造成的,这时就可以通过查询网上百科全书或搜索相关专题资源来加深对相关主题的理解。除了文字信息外,我们还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图片信息或音像资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通过查询网上词典、百科全书以及专题资源,翻译中遇到的理解问题大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有时候,要么是因为网上没有相关信息,要么是因为我们查找的方法不当,有一些问题仅仅通过网上查询并不能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利用因特网的交流平台,通过翻译论坛、电子邮件等途径向同行求助,甚至向作者请教。例如,在翻译一段关于一位智利艺术家Kamal Siegel的生平简介和作品介绍时,笔者对其中的“graphic design”和“Surfaces and Lighting’s lead”两个术语无法理解,遍查资料仍然不得要领。于是灵机一动,登录这位艺术家的个人网站,找到他的电子邮件,直接向他发信请教;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这位艺术家的回音。

(2) 借助因特网进行准确、规范的传达

理解之后,翻译就进入了传达阶段。为使译文准确、规范,一方面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验证翻译;一方面可以参考网上的可比文本,保证译文的地道规范;此外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网上参考译文。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参考译文主要采取“双语并举”方法,即在搜索框中同时输入需要翻译的词或词组以及“译文关键词”或“译文相关词”,然后进行搜索。这里的“译文关键词”指的是我们猜测译文可能包含的关键词,“译文相关词”指的是译文可能并不包含与所查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译语词汇。例如,要查询营销术语“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USP)”的翻译,先推想译文中很可能包含“独特”这一关键词,然后将“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和“独特”同时输入Google进行查询,就可以得到“独特销售主张”和“独特卖点”两个网上常见译法。再如,要查询“In 1632 Galileo bravely published his 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一句中的“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的中文译名,虽然不容易推知译名中可能包含的关键词,但是我们可以断定这本书与伽利略有关,于是将该词组与“伽利略”同时输入Google进行查询,就可以查到“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一正确译名。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验证译文。当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翻译不是很确定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看该译法在网上是否常用;或者,如果一个词语有一个以上的翻译,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验证一下不同译法在网上的使用频率。例如,上面查到的“USP”的两个译法,哪一个更为常用呢?将“独特销售主张”输入Google和百度进行查询,分别得到了20,800和23,700个返回结果;将“独特卖点”输入Google和百度进行查询,则分别得到了68,700 和111,000个返回结果(2009年1月查询)。虽然两个译法的返回结果都比较多,但后者的使用频率是前者的好几倍。由此可见,在中文里,“独特卖点”可能要比“独特销售主张”普及得多。当然,一个译法在网上的出现频率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也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要判断一个译文是否准确,还需看网上来源的权威性与时效性。一般来说,来自官方网站、学术网站或专业性较强的网站的内容比较可靠,语言也比较正规。另外,信息的时间长短也是译者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最后,我们还可以参阅网上可比文本或者通过交流平台向同行专家、外国朋友请教,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译文的地道性和规范性。例如,笔者曾受邀为《染缬艺术》(管兰生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翻译序言,尽管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都借助因特网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初稿完成后,更有幸得到了一位新加坡朋友的在线润色,从而大大提高了译文的通顺和地道程度。

结语

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翻译教学应该采取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模式[9][18]。在以网络为先导的信息时代,在“网助翻译”大展身手并成为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分力的形势下,不论翻译教学、教学大纲还是翻译教材都亟需将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翻译的技能纳入其常规内容,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10.

[2] 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25-26.

[3] 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Tübingen: Gunter, 1982;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18.

[4] BELL,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5-40.

[5] 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A]. In Christina Schäffner & Beverly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3-18.

[6] 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ll-15.

[7]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1-34,6-11,13-30.

[8] 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9]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10]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03.

[11] AUSTERMüHL, F. 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 Manchester [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7.

[12] 王军礼.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7,(2):36-40.

[13] 万兆元.因特网辅助翻译[J].上海翻译,2008,(3):77-80.

[14] 葛建平,范祥涛.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J].上海翻译,2008,(1):63-65.

[15] HOLMES, J.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James S. Holme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 Rodopi, 199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780.

[16] PYM, A.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 [J]. Meta, 2003, (4): 481-497.

[17] 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Meta, 2005, (2): 609-619.

[18] 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9]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0] 杨晓荣.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137-138.

[21]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0.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IAT into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 IT Era

WAN Zhao-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is to develop their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he IT era led by the internet, Internet-Assisted Translation (IA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t follows that IA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students to the skills of utilizing the internet to assist their translation. Such skills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ed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nslation and better prepare the students to meet the present social needs.

Key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ternet-Assisted Translation

上一篇:绩效分析的模型与方法 下一篇:英语词汇情景化认知工具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