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08 06:33:58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急需大量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为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作用愈发凸显,翻译能力也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当今的翻译实践,非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主流。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更多地由非英语专业人士来完成,他们已经成为非文学翻译的主力军[4]。因此,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迫在眉睫。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局限于语言教学层面,片面强调传授语言知识,轻视培养翻译实践技能,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难以安排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讲授翻译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也无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知识基础不扎实,翻译能力欠缺。在翻译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和次序,用汉语思维进行机械直译,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英文理解不准确、汉语表达不到位的问题。

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基础知识讲授与翻译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教师把翻译技巧的讲解局限于“练习+讲评”,认为只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再加上老师讲评就能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其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纠错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地更正错误,整个过程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翻译作监控引导,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限,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翻译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从理论高度对翻译进行宏观把握,不利于翻译技能的提高。

教材用性差,适合于各个专业的翻译教材为数有限,市场上的翻译教材,要么理论性太强,文章难度偏大,要么偏重专业范畴,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专业知识和术语,学起来困难很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能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不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翻译能力及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因素

翻译能力的研究起源于乔姆斯基自然语言观的“自然译者”观,认为翻译能力具有天赋性、自发性和阶段性,即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自然习得的,理想的双语能力就是翻译能力[2]。文军认为,翻译能力这个概念本身“既包含了翻译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又包含了学员自我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估能力),还包括了对提高翻译能力具有辅助作用的IT能力”[3]。他还将其总结为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国内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三个板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如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

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较高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除强调译文准确通顺外,还要求运用翻译技巧,学会借助工具书来翻译专业文献资料,这说明翻译教学要求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以下一些因素影响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1.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和选词用句。英美国家的人重视逻辑思维,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英文句子里有大量的抽象词。而汉民族则重视形象思维,常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表达虚的概念。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表达时比较直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表达时比较委婉,体现在句子上,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句子重心在后。因此,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时,把握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能准确做好翻译。

2.翻译策略

没有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是盲目的翻译,如同盲人摸象。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翻译实践时,不知从何着手,完全凭感觉做题。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翻译知识和策略,翻译时才能心中有数,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完成实践。

3.工具书的使用

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还未能正确合理使用工具书,往往局限于用工具书来查阅单词意思。但英语单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翻译时不仅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词的不同含义、搭配和正确用法。

三、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1.将相关翻译技巧知识讲授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结合教材,进行译文对比,让学生找出应用的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水平,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辅以适当练习,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相关专业的实用翻译材料进行练习[5]。

2.课后加强翻译技巧的训练

针对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结合教材内容,把相关翻译技巧放到网上,如词类转译、增词法、省词法、引申、拆分法、合译、结构调整等,作为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再针对相关翻译技巧讲解课本及课后练习,也可把课后练习提前布置学生完成,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查询,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翻译技巧,作简要陈述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积极主动地讨论,获得翻译知识和技巧,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3.积极参与各种翻译竞赛及社会实践

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利用校内设施,举办如专题讲座、英语角、实践技能竞赛等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全方位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翻译竞赛,以考促学,以赛促练,通过比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提升翻译技能。鼓励学生做博览会、国际活动及赛事的志愿者,由此把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自身翻译能力。

4.改进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估与互相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价除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行相关评估外,还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互相评估。教师可把实践活动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提高教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充足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技巧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身于教学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参加各种翻译实践和培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

当前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不断引发旺盛的翻译人才需求,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能够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3]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4]姚志奋.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159-161.

[5]赵宇阳.论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

本文系2016年度武汉市“十三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c281。

上一篇:大学生课堂博弈模型分析 下一篇:在“互联网+”时代的和谐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