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化视角的知识创新过程研究

时间:2022-10-05 07:20:44

基于内部化视角的知识创新过程研究

作者简介:刘战航(1989-);性别:男;籍贯:陕西省兴平市;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专业领域:财务管理;职务:硕士研究生在读。

王刚(1987-);性别:男;籍贯: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人;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专业领域:知识管理;职务:硕士研究生在读。

摘要:回顾并分析了Nonaka的知识创新过程(SECI)和Scharmer双重螺旋模型,从内部化这个视角为出发点对知识创新过程做了重新认识,最后得出了知识创新的内部化知识创新链,认为内部化是整个知识创新过程的启动过程和调节过程。

关键词:知识创新;双螺旋模型;内部化知识创新链

1.引言

自古希腊时代开始,知识就广泛得到关注和争议,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离开了知识创新,企业就很难不断的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学术界普遍的认为隐形知识的转换才是知识创新的源动力,而且SECI螺旋模型和SECI双重螺旋模型的构建已经基本诠释了知识的创新过程,然而以上研究着重于强调知识间相互间转化,而忽略了显性知识内部化在整个知识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本文将着重从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角度重新探讨知识创新过程。

2.文献回顾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根据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首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1]。Scharmer通过对知识创新的最终源泉和驱动力的研究认为,隐性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化了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2]。物化了的隐形知识是建立在行动经验基础上的,表现为经验、诀窍、惯例等具有一定成型意义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是建立在审美情趣基础上的,它属于想像力层次的知识,表现为直觉、灵感、幻想等尚未物化成型的、始终保持自我跃进性能的萌芽性知识,并未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事物存在,它始终保持超越的内在冲动与趋向,它为完整性知识的创生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跃进的能量,因而是知识创新的真正源泉,是组织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发源地[3]。

在波兰尼划分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基础上,N onaka和Takeuchi 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4]:1.社会化;2.外部化;3.组合化;4.内部化。Scharmer把细分的隐形知识应用到Nonaka 的SECI过程模型当中,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SECI转化过程升级为SECI1和SECI2两个过程。SECI1是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a.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物化了的隐形知识之间的转化;b.物化的隐性知识和显识知识之间的转化;c.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d.显性知识和物化的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SECI2过程是显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a.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b.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c.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d.显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Scharmer在Nonaka和Takeuchi知识创新SECI螺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SECI1和SECI2的双重螺旋模型.

3.概念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Nonaka的知识创新SECI螺旋模型仅仅刻画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而Scharmer的双重螺旋模型较为复杂,它描述的不仅是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更是将其细分为SECI1和SECI2两个创新过程,这两个创新过程当中,物化了的隐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被分离了出来,完全忽略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破坏了知识创新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的整体性。在SECI模型当中内部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形知识的过程,在Scharmer双重螺旋模型当中,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形知识各自都通过显性化过程转化为显性知识,但在各自的内部化过程当中,任何显性知识都会在产生物化了的隐性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而不是仅仅产生一种物化了的隐性知识或者一种自我超越的知识。

基于SECI知识创新螺旋模型和Scharmer双重螺旋模型,本文将知识创新过程看做是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识以及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内部化知识创新链(如图一),这样既继承了Nonaka的SECI螺旋模型的整体过程优势,又吸取了Scharmer细分隐性知识的成果。

显性知识内部化不仅是知识创新SECI的结束过程,更是知识创新过程持续进行的驱动,由图一可以看出,只有显性知识不断的内部化,以显性知识、物化了的隐性知识、自我超越的知识为整体内部化知识创新链持续循环上升的过程才得以实现。内部化知识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4个大过程:第一环节是内部化:把显性知识转化为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识;接着便是社会化:把物化了的隐形知识和自我超越的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而后是外部化:包括了物化了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和自我超越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两个小环节;最后是结合化:产生的显性知识和已有显性知识结合并重组产生新显性知识。

在这个模型当中内部化不仅扮演着一种启动过程,也是知识创新过程的调节过程。作为启动过程,正是内部化作为一种前期的投入,充当了原材料的角色,才有可能发生创新过程。作为调节过程,为了适应外部环境,通过观察、测量、总结,注入一定的显性知识,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改变进行调节,驱动创新过程有效完成。

4.结论

知识创新链是在显性知识和物化了的隐性知识以及自我超越的知识三者为主体的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既继承了Nonaka的知识创新过程的整体性,也吸取了Scharmer对隐性知识细分的结果。显性知识内部化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开始端,承担着知识创新过程开始和再开始的启动作用,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调节作用,为持续竞争力的隐形知识提供了可能和源源不断的供给,企业才持续不断的建立竞争优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通讯作者:王刚

参考文献

[1]P olany i M .Personal Knowledge[J]. London:Routledge,1958.

[2]Scharmer C 0 .Self-Transcending Knowledge:Sensing And Organizing Around Emerging O 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K now ledge M anagem ent,2001.

[3]孙巍.基于隐性知识内部转化的知识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6(7).

[4]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关于职业指导在基层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高校学生考试突发事件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