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研究及其建议

时间:2022-09-06 03:29:16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研究及其建议

作者简介:何媛(1989-);女;籍贯:陕西省宝鸡市;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专业领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职务:硕士研究生在读。

摘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关注,一旦失衡,服刑人员对减刑和对生活失去信心,激化社会矛盾。对他们而言没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身心会受极大影响,很大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报复社会,仇视他人,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有效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特征,合理实施针对性的感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政策建议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社会不同阶层分配极为不均衡,不可避免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冲突,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日益增多。服刑人员一方或双方处于被监禁状态,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逐渐衍生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家庭的瓦解使得本应该沐浴在温暖中的未成年孩子心灵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空间,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存、教育发生了改变,很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失去应有的家庭关怀和抚养教育而流落街头,成为新生代的弱势群体。

1、背景研究

1.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回顾

有调查显示,45.9%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子女目前生活没有保障,主要生活费用支出不足和居住条件恶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辍学人数占被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13.1%。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2.5%。陕西于1995年首次建立NGO太阳村寄养机构,主要针对服刑人员子女生活安置。狱外未成年子女尤其是女性服刑人员最大心理负担,孩子在狱外一切情况均直接影响着服刑父母在监狱的表现。

1.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特征

儿童村有关调查发现,他们抗挫折力较同龄人强,如遇到不开心的事,多数自己承担,相对独立与成熟。生活快乐、幸福标准较同龄人低,能更好地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长期缺失关爱使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扭曲较严重。有关抽样调查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90%的人心理不健康,甚至患有严重抑郁、敌视、人格缺欠、对社会仇视; 有的反抗意识异常强烈,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受到他人影响,容易疏远群体,冷漠、自卑、情绪不稳定,心理发展特别需要深入辅导。

1.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现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人数占未成年子女总量1.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其父(母)服刑后犯罪比例要大大超出正常群体比例。截止到2005底,在我国监狱服刑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30%左右,监狱服刑罪犯的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人。他们年龄偏小,缺少父母关爱、受到社会歧视,一旦受到了不法分子胁迫和利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2、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父母不良思想如嫉妒、贪婪、粗暴易带给孩子负面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看待人和事会有很大偏差。其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被寄养在监护人家里,代养人增加经济负担并内心歧视产生怨气,孩子长期受到冷落、虐待,只能独自承受,甚至被赶出家门,一些孩子会无法忍受逃离到社会上流浪。再次,“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传统观念劫持,孩子虽然在寄养所上学,可是不免还是会被当地人所排斥,造成严重逆反心理,他们只能在小群体中活动,缺乏自由与交际能力。

2.2心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70%子女常常思念父母,57%子女会因为恐惧与不安导致失眠。长期以往,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到社会歧视与不公平突出,造成他们与其他群体交往中,恐惧情绪相伴,往往选择逃避方式,有一定社会交往障碍。

(2) 情感脆弱、自我掩饰

有问卷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同龄孩子交往中,为避免惩罚,容易说谎,赢得老师和大家的关注和喜爱掩饰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9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面对痛苦及不开心的事情,58%的人更倾向于自己承担,68%的人自己承受委屈,不愿向朋友、老师倾诉,对他人缺乏一定信任。

(3)性格内向、孤僻、敏感

在对儿童村调查中显示,32%会害怕陌生人,9%甚至觉得很被动。家庭不幸,使得子女内心过于敏感,不敢面对陌生人与社会,对于竞争承受力较低,自尊心和好胜心很强,渴望得到完整的家和关爱,可是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逐渐较少与人接触,心理变得孤僻、自闭。

(4)自信心不强、性格胆怯、冷漠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自信心受损,怀疑自己能力,在事情失败后,容易把错误归结于他人,或者是走向极端。据调查,73%的人容易因为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过分激动并且不稳定。自我保护意识强,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主,对他人生活冷漠。在困难面前极为脆弱,稍有不顺心情绪反应较大,事后又很难平复。

(5)自卑、消极

由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做事缺乏积极性,更容易表现出自卑与消极的个性特点。有关访谈中发现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思维中总强调某件事情做的不好,但是往往把责任归结于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

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矫正心理健康建议

3.1让阳光照进每一位孩子心里

在社会福利机构中,长期有社会关爱人士来探望孩子,爱心妈妈会让孩子们在来访者到来时鼓励孩子主动打扫卫生、礼貌打招呼,他们个别表现积极主动,来访者也只关爱积极活泼孩子。关爱这类孩子时,不能一刀切,一对多的方式,而是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3.2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家庭阴影

在社会福利机构中,探访者和爱心妈妈总是回避问孩子的家庭阴影,认为谈及此事,使孩子回忆起过去不安而对现在造成影响,这样反而使得孩子们更敏感对待父母的事情,事实上正确对待父母错误,正视家庭问题,才会教会他们走出阴影,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

3.3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援助

情感脆弱、缺乏自信心、社会交往不足等突出心理问题,应该由专业心里辅导援助,缓解孩子对于父母服刑所带来的压力,改善他们极端看待问题看法,合理控制情绪,引导他们正确与社会交往的技巧,促进这些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3.4协助社会帮扶长效机制。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长期生活成长中受到不公平及歧视,这些需要整个社会公众去关爱,消除公众对他们误解,由于这类孩子很难得到帮扶,这就需要更多部门,如妇联组织、民政部门把这些社会被忽略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并且不断建立健全的服刑人员子女保护措施。

3.4定时安排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父母见面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在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促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与父母沟通、交流、写信,建立情感,会更安抚孩子的内心,健全人格,这样也会促进服刑人员在狱中接受改造,更早与孩子团聚的决心,相互稳定情绪,提高改造质量。

4.总结

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研究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前积极防患,有效改造服刑人员,并做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矫正心理,对症下药,更关键是需要更多法律保障、社会保障、财政保障一体救助体系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才能更有效达到成效。建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并且健全社会公正、文明体系,促进人们之间信任与关爱,发展社会和谐。(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新玲,张金霞,杨优君.中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3]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4]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8 .

[5]王健.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和社会支持度的关系. 2012.7

上一篇:大学毕业就业前景分析 下一篇:新形势下保险经济应与职业操守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