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实”与“虚”

时间:2022-10-05 06:02:17

【前言】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实”与“虚”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我们知道任何技能的最初形成是始于模仿,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尊重学生主体并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似的在黑暗中四处乱撞。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鼓励学生思维的广阔度上,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深度上。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指人格、关系...

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实”与“虚”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学习普通语言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德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考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如何培养才能给他们打下创造性地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能被淘汰,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应该更多去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实”与“虚”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虚实相生”呢?

一、研读文本为“实”,学生独特体验为“虚”

语文教学中阅读不重视文本是当前“低效阅读”的通病,阅读教学曾刮过各种各样的风。以前是清一色的“满堂灌”,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多媒体热”也来插了一脚。在“启发”“讨论”“对话”“碰撞”等光鲜的语词背后,教师的眼里依然没有学生,学生的眼里依然没有文本。专家认为,阅读教学没有对独立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所有的联系与比照都是荒唐和莫名其妙的。“文章不厌百回读”,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才能举一反三,而且读出味道。所以,语文教学应以文本为背景,“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进出之间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提高。教学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难免舍本求末。

研读文本不是只为文本,这一“务实”是为了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为了让学生去思考、去补充、去完善语言艺术的“虚”境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能之,毋强开其所闭。”因此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文本解读的延伸,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的积极引导。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独特体验中的“原始本意”,剔除一些误导信息,从而积极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同时又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发展与丰富。任何精典文本都有“空白”之处,而学生的独特体验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二、教师示范为“实”,学生自主学习为“虚”:

我们知道任何技能的最初形成是始于模仿,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尊重学生主体并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似的在黑暗中四处乱撞。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鼓励学生思维的广阔度上,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深度上。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指人格、关系的平等,而在知识的储备上是永远也无法平等的。师生由于生活经历、学习经历的不同,在知识储备上势必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必要的。

当然,示范不等于“包办”,示范最终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如果“包办”势必扼杀学生的思想,那无异于扼杀学生的尊严。我们示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示范之后应该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理解方法,去独立研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如解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经典长文章,可以选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其中一个人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细节的咀嚼、对比、联想进行充分分析,让学生掌握人物鉴赏手法,课后通过作业、交流使学生形成对其他人物的自觉鉴赏。同时提倡多元解读,个性解读。

三、课内为“实”,课外为“虚”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个过程不是客观的照搬,而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已有认识,对“表征”进行重组而完成的。因此,要让知识真正为学习者所有,不能只关注课内之“实”,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与创新。这个创造性的空间即所谓的“虚”,应由学习者自己来填补,它决不是可以用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东西可以代替得到的。

例如教《说“木叶”》一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拓展题:“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这样,有助于让学生的课内知识在课外有效地延伸与巩固。教《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我让学生课外仿写第四段: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育人之理,可乎?’”为开头写一段话,以言育人之道。

课外的语文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与现行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就是很好的课外语文阅读延伸材料,从高一到高二学年,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作读书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经过两年的指导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学中的“实”是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虚”是最能够体现学习者个性的认识、理解和经验感受,是最有利于信息加工重组的创造空间。只有做到“实”为“虚”服务,“虚”因“实”而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那么语文教学也才真正达到目的。

上一篇:对高中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