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时间:2022-10-05 05:24:11

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摘要: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卷面考试的总结性评价为主,而本文针对三峡职院实施创新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后,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情感态度、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结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业评价 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中的航标灯,是实现教学目的极其重要的手段。教学评价中的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大多采用以卷面考试为主仅对学习成绩来评定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一纸一考一分数定终身,重在评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方面。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性格品行等品质方面的评价的形成性评价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2008年秋季学期起对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制定了学生学业评价新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在学校各年级、各专业的部分班级和部分课程中进行了一学期的试点、推广而后稳步推进,至今已经施行了3年多。试点、推广后,笔者采用查看相关资料、与教师座谈、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的72名教师和54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教师分布到我校的公共部、基础部、护理系、药检系、康复系、信息中心、附属医院科教课,调查的学生也分布到我校大中专各个年级的各专业。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总体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好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全面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情感态度、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以人为本,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方案内容

该评价体系避免了传统的卷面测试仅对单一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进行评价的不足,其内容是很全面的,也是立体的。主要从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或实训)、学习效果、学习道德五个维度来评价学生。该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学校的职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分为人文类学科和专业学科两种评价表,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有“个性化学习”内容而无“实训”的内容,后者有“实训”内容而无“个性化学习”的内容。

2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指标分解

该评价体系实行百分制,且目标分解细化。该评价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15-17个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对应有详细的评估标准,依据评估标准又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所有A等级的分值累加起来总分值为100分。A等级和C等级有具体详尽的语言描述,介于二者之间的属于B等级。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或实训)、学习效果、学习的素质道德。学习自主性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对应的二级指标有课堂纪律、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人文类学科评价表中的个性化学习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参与活动、兴趣爱好;专业学科评价表中的实训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基本素质、操作技能、试训能力;学习效果对应的二级指标有测试成绩、补考或者重修、应用能力、职业养成;学习道德对应的二级指标有考场表现、合作学习。关于评估标准和等级分值举一例予以说明,如“学习自主性”对应的二级指标“学习目标”的A等级评估标准为:对该课程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标明确,在取得卫生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等方面,有明确目标与可行规划,其A等级分值为3分,该二级指标的C等级的评估标准为:没有学习计划,对该课程无学习兴趣,其C等级分1分,介于中间的B等级的分值为2分。

3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操作流程

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分为个人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及最终评定。个人自评即学生本人根据自身各方面的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分数。小组评定即由学习小组根据该组员各方面的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该组员一个客观的分数。教师评定即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该学生一个客观的分数。最终评定即指把该学生的个人自评分数、小组评定分数、教师评定分数三项按一定的权重比计算出该学生该课程的最终分数,其三项的权重比依次为0.1、0.3、0.6,最终评定分数的计算公式是: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

其操作流程是公布评价表――观察记录学习历程――书面测试、操作考核――评定分数。具体一点来说,首先任课教师在第一次上该课程时向全班同学发放或者公布其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让学生伊始就明白各项的评估标准。其次教师要安排好适当规模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某一学习小组,并且小组要记录好组员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同时教师要细致的记录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细节表现和量化数据;然后,由任课教师组织操作考核和卷面考试并且记录分数;最后是评定分数,评定分数依次分四步走,第一步,任课教师和学习小组公布所记录的学生表现,由学生本人进行个人自评,第二步,由学习小组对该组成员进行小组评定并公示小组评定的分数并接受审核,第三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该课程的分数,第四步,根据权重比计算出最终评定分数,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这最终评定分数就是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可折合成相应学分和绩点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量。

4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效果评估

在问卷调查中,传统的“一纸定终身”的卷面考试方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质疑,有82%的教师和89%的学生认为传统的卷面考试方法不能测试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反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肯定,有63%的教师和63%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好,能较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业,60%的教师和53%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能区分优、中、差的学生,60%的教师和54%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评价体系有好的评价效果,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新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都能了解,但在问卷调查中,36%的学生认为老师能了解大多数学生,32%的学生认为老师只能了解一半左右的学生,32%的学生认为老师只能了解少数学生。这三组数据得到了教师数据的印证,在问卷中教师选择的比例与学生选择的比例相近,同时在试点教师座谈会中有教师也谈了相同的感受:所带学生太多,对学生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80%的教师和9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老师老师更了解学生,所调查的全部教师和94%学生认为小班课老师更了解学生。

基于以上情况,认为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特别适合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小班课(教师所带人数少)中推行。

5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5.1 由于学生在自评和小组评定中不能客观评价,可实行基准分制和加减分制

在问卷调查中,40%的学生回答在“学生自评”中会给自己抬高分数,29%的学生回答在“小组评价”中会抬高自己的分数。这一点也得到了试点教师试点班级印证。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基准分制和加减分制,即定原评价体系中的B等级的分值为基准分,然后依据评估标准进行加减分,并必须注明加减分的条件。

5.2 原评价表中卷面测试分数和操作考核分数的比重偏低,可适当提高卷面分数和操作考核分数的比重

试卷测试分数只占25%,在理论上存在学生试卷考试等零分,而最终评定分数仍然及格,甚至达到70分的可能。77%的教师认为试卷测试成绩比重应在30%-50%之间。34%的学生认为该比重为30%,17%的学生认为该比重为50%。因此建议提高卷面分数的比重,操作考试亦然。

5.3 教师操作时有难度,工作量大,可简化和合并二级指标

专业学科版中M1-1与M1-2相似,有重复性,可合并。关于补考重修评价无法操作。考试违纪不应当量化,成绩应直接作零分处理。评价体系表与花名册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操作。

5.4 把最终评定百分制转化为等级制,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5.5 鼓励任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教师,鼓励老师采取灵活多样评价方式

5.6 提高教师评定分数在最终评定分数的中的比重

修改最终评定分数公式,提高教师评分的比重。即把“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修改为“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2+教师评定分数*0.7”。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2]李灿军.简论多元智能视角下高职学生考核评价探索[J].高等教育,2012(9).17.

上一篇:论电视求职与大学生自我营销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