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激活名著

时间:2022-10-05 02:41:45

创新思维,激活名著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名著阅读课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事物,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指导存在力度不够和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名著阅读课的教授,我们教师应该加强重视,创新思维,本着泛读为先、精读为本、写读结合、深入研读的“四步法”思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激活名著,为我所用,使名著阅读课的开设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阅读 指导方法

自2009年9月份河北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名著阅读课的开设是最惹眼的亮色。开设名著阅读课,不仅使学生眼界开拓,思维活跃,还可以让他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学问,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但面对名著阅读课这一新事物,许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摸索出一些较有成效的做法,现提供给同仁,以资商榷、改进。

一、引言

在今天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之中,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名著阅读课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教师指导力度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任何指导,让学生完全自由阅读,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名著的精髓,从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二类是教师指导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确,在无需指导的地方指导得过多过细,在该指导的地方没有指导好,造成教学目标本末倒置,教学效果不明显。

2.分析问题,探究原因

指导力度不够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深,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教师对学情没有深入调查了解,不知道学生对于名著阅读课兴趣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阅读的障碍在哪里。指导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是因为教师囿于传统课程的讲授,对名著阅读课这一新鲜活泼的课程很不适应,也没有深入研究,不知道如何指导。

3.思路和措施

名著阅读课不同于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也不同于泛读课文,甚至也不同于读本教材,因为名著一般是不同于一篇篇课文的经典作品,内容弘深,结构复杂,难以驾驭。鉴于此,名著阅读课的指导不仅需要微观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还需要宏观的统筹和整体的俯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可采用“四步法”:泛读、精读、写读、研读。

(1)泛读为先

首先,泛读是观其大略,是整体把握,是总揽全局,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先安排精读,阅读就会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落于狭隘;如果先安排写作,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维无法打开。因此,只有先安排泛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全书一探究竟,这样就达到泛读的目的了。

其次,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指从名著的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边阅读边思考,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精读为本

首先,明确精读的意义: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精读名著,才能理解它弘深的内容,才能把握它复杂的结构,才能深入体会它作为经典名著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精读名著指导的重视程度。

其次,指导精读的方法:一是为学生精细选择内容,对于学习任务紧张的高中生来说,精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有限的几节名著阅读课上,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精细选择所读内容,指定经典章节集中阅读并明确阅读目的。二是指导学生精细阅读,建议他们做适当摘抄笔记,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人物关系表、画人物行程路线图、绘建筑和房屋的布局图等等。三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期让他们把精读内容精细消化。

(3)写读结合

名著阅读课为什么要加入写作?首先是因为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就会有表达欲望,想把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表达出来。其次是因为阅读不是目的,理解并运用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读名著而读名著,应该把理解名著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再次是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高中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量的积累上完成质的飞跃。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而且教师也易于操作,学生也能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果,学有所获。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句式进行类似仿写的片段练习,选出优秀段落,进行优秀作品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争取全面开花。

例如,在开展《红楼梦》读写训练时,我给出了两个备选半命题题目《我看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性格)》《从_________(事件)谈____________(性格)》;还推荐了一个句式“……之所以……不仅仅是因为……也不仅仅是因为……更主要的是因为……”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文章片段。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而且也易于写作成文,所以写作热情很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片段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最终写成一篇入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评论文章,所有的学生都很有成就感。

(4)深入研读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研读责任巨大,我们教师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我发现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名著的把握应该更加准确,对名著的理解更深入。在这种前提下,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一个高起点上继续深挖潜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力争最好。

例如,在精读《宝玉挨打》一节之后,我写了《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宝玉挨打的余波看宝玉对他身边三位女孩的态度》,发给学生看了以后,学生都很有感触:“原来读书要这样读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争鸣式的研读和写作,结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作文。

三、结语

1.转变观念,与时代接轨,主要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研究新课标,创新思维,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切实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一直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得不尽人意。教师指导得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 张锁军主编.个性化读与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3] 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9).

[4] 包南麟,戚万军主编.语文教学之友,2009(9).

[5] 王成林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6).

(责编 潘冰)

上一篇:习惯养成,让阅读成为“悦读” 下一篇:在深度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