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的记忆

时间:2022-10-05 01:21:30

评职称的记忆

1993年我被评为研究员,1994年和所长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由于当初刘吉副院长分管新闻所,所以我们被编入哲学片两年,这个片的主持人是刘吉;后来编入社会学片,这个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长汝信。参加中国社科院的职称评定,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说说。

滕守尧当时已是国内著名的西方美学专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参评研究员没有被评上。他从副高到正高五年间,共发表了290万字的成果,质量也颇高。他败在提交的代表作上。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获得了全国图书大奖,尽管这不是他的强项,还是将这本书作为代表作提交评委会。会上的哲学专家一眼看出了书中的几处学术硬伤,结果他因此没有被评上正高。图书大奖是群众性的,不是专业性质的,滕误解了代表作的标准。1994年我成为评委,他提交的代表作改为他专长的西方美学研究方面的论著,他本人就是国内这方面的权威,会上也没几个人懂西方美学,结果全票通过。

另一位当时全国有名的哲学家周国平参评研究员,他提交的是已经作为书出版的关于尼采哲学思想的博士论文,这本书比较薄,抢眼的是他提交的几本厚厚的哲学思想随笔,不是系统论著。我和其他几位委员就这样的随笔能否算专著提出疑问,相关的委员做了解释。新闻所所长则对尼采研究本身提出质疑,认为他研究尼采没有以批判作为基调。投票结果,周少了两三票,但还是通过了。我投的是赞同票。

到了社会学片参会,我见识了一位社会上已经有些名气的社会学家S,因为他经常在报刊发表小文章。他非常自信地抱着两尺高的400万字的一堆成果来到会场,重点讲述自己获得了多少社会好评,某大官称赞过他。但是如此多的成果中,却没有一篇可以作为代表作的学术论文,结果没有通过(我也投了反对票)。第二年仍然是这些东西,没见长进。这次他说自己得了白血病,出于同情和其他因素的考虑,通过给他一个不在编研究员的名位。他至今健在,祝愿他活得幸福。

我也参评了李银河的研究员职称。她的几本代表作中,有一本是研究同性恋的。有一位同志发言批判同性恋,会上没有人附和。李银河通过了,但因此少了一票。

还有一位年轻人Z参评研究员,他的一本普及性质的书在社会上有些名气,但这本书不是系统的学术论著,而是一些有思想的小文章集子,结果没通过。他随之在外边散布评委会如何不公正的言论。第二年评委会讨论过这件事情,不认可他的批评。我当时投的也是反对票。后来他调到人大,再后来调到北大,现在他也算是名人了。估计在学术研究越发规范的环境中,他对自己当年那本书的学术分量,会有自知之明的。

(摘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民日报出版社 图/胡晟)

上一篇:方丈和住持有区别 下一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与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