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8:09:28

评职称专业论文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本著作可以有多个作者署名,挂名著作就是在别人写好的书的作者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而自己不用参与著作撰写和出版工作。最终等着书出版出来拿样书就可以参与职称评审。

评职称出书选择挂名著作有三种情况:

1、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书和出版书都是一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很多老师忙于教学教研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亿百出版网提供的著作挂名就可以帮您解决这个问题,您只用选择挂名的书籍和位置,付费,等待收书即可。

2、缺乏资金出书。完整的出一本书至少要2万以上,不加上交通费、电话费、请假扣钱等等。但著作挂名的费用远低于此,只需要付出一个作者的费用即可获得同样的加分。

3、马上要评职称。出一本书一般在3个月以上,但马上就要评职称了,短时间就需要一本著作,来不及等了,怎么办?我们会在最短的时间为您找到合适的著作挂名机会,最短一周即可挂名出书。

以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为例,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

1、在具有CN刊号的刊物上独立发表图书资料专业论文8篇以上,其中须有4篇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

2、独立或合作出版有ISBN书号的图书资料专业著作(如专著、译著、参考工具书、检索工具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资料汇编、古籍整理等)1部以上。专著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其他著作本人完成20万字以上。

3、完成科研项目,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总项目限前5名。

(2)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

4、获得科技成果奖、社科成果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以上。

(2)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

可见3、4条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合作出版图书专业著作也成为了必然选择。

上面只是简单举了两个例子,还有很多行业评职称和这样的要求很类似,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挂名是最容易做到的,而通过郑州图润-百科书苑网挂名专著比发几篇论文的价格还会更低,所以挂名专著已经成为如果各行业评职称人员的首选,通过挂名专著不仅速度快而且价格低。

专著或教材挂名有哪些优势?首选,相比其他科技进步奖、成果奖或者科研项目等一些高难度要求,专著挂名最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高。其次,相比发表学术论文,挂名专著比较省心,论文写好了万一没通过编辑部审核还得重新写,而挂名专著只需和出版社协商好就可以保证挂名成功,最后,挂名专著对评职称加分也多。

图书馆情报专业高级职称方向学术专著;主编、副主编挂名书目推荐如下:

1、《图书馆情报学***》

2、《应用图书馆***教程》

3、《图书馆学***研究》

4、《高校图书馆管理****实务》

5、《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管理****》

6、《医院图书馆***工作实务》

7、《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8、《图书馆服务***探讨》

9、《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

10、《学校图书馆检索***探微》

11、《图书馆期刊管理****实务》

12、《现代图书馆开放服务管理*****》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如今,参加工作近十年,我们的境遇也差不多:领着五六千的月薪,时不时给同事、学生鄙视鄙视,因为我们的职称是――讲师。

谈起高校职业生涯,她写道:申报不到基金,评职称就处于劣势;评不上职称,就不能带研究生;没研究生帮着做实验,就发不了文章;发不了文章,就没有基础申报基金。

于是,年轻的讲师就在这样的循环中,逐渐变成了中年讲师和老年的高年资讲师(俗称“万年僵尸”)。不论你课上得如何,领导都不关心。评不上职称,就没有资历,到处人微言轻。

我本科读完,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接着读硕士,构思论文期间出去求职,发现这专业很冷门,几乎没有像样的单位肯收简历,只好硬着头皮读博士。毕业时,系里正好有一个留校名额。于是紧张准备,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学“比武”,得了第一,和另三位应聘者一起留校了。对,我没写错,一个名额,四人留校。

上岗前集体培训,做学生工作出身的人事处长训孙子般地指示:“教课无所谓,能应付过去就行。你们要写论文,拿项目,最终评上职称,这才是正业,才能让你们过上舒坦日子。”

处长一语点醒梦中人:难怪以前给我上课的老师就没几个用心的,讲台上东拉西扯,批十几页的作业一勾了事,原来大学的职场是这么混的呀!没多久,这位处长被全校通报贪污,免职。他后来躲去某系教书了。他,也是教授。

我们单位满负荷工作量是一周六节课,领导说你年轻啊,多上点吧,十四节。有同事生病,我去顶;有同事出国,我去顶;有同事做科研,我去顶。

等到三年后第一次评职称,我肠子都悔青了:那些课时少、随便应付的,都忙出论文、项目来了;我呢,啥都没有。

要说这评职称,真是系里的年度大戏。评委就是那十多位教授,各打各的算盘。

前年,候选人H冲击评选会场,指着座中大骂:“你们收了我那么多钱,还不投我的票,太不讲信用了吧!我要去最高人民法院告你们!”顿时,好几位教授低下了头。据说H按“国内惯例”,在每位教授信箱里塞了五千块现金,有两位开箱即退还。

候选人N则在介绍成果时,哭昏过去,倒在讲台上。原因是,按硬指标,他肯定评不上副教授,但今年一过,他就没指望了:非博导,年满六十必须退休。他教了一辈子书,我也上过他的课。

去年更好玩,候选人F放出大话,副高非她莫属,因为她老公有“路子”。她评上,我们系老师拿基金会方便很多。

受惠于师生关系的,也不是没有。我的师姐Q,博士一毕业就评上了副高,在我系历史上空前绝后。导师近年几乎每篇论文都署她为第一作者。然后对Q,我就不能再称“师姐”了,而要改口叫“师母”。她带着六岁的儿子,住进我导师家,成了他的第四任夫人。

这十年,我评了四次,之后的六年连名都懒得报。因为评选条件频繁变化,越变越玄,一开始是看论文,我勉强也够,就是没著作。等考虑出版博士论文,领导突然宣布,出版博士论文太容易,不再视为著作。而其他有博士学位的同事早都靠此评了副高,我木讷,没赶上末班车。

这几年,又说有著作也不行,还得有国家、教育部的项目才够格,美其名曰“代表作”。要求越来越严,可好多教授无非是评得早,哪有什么论文、项目,连国际通行的学术写作规范都不懂,现在轮到他们操此生杀大权,倒是威风好大,煞气凛然。

我回家静坐,前思后想,深感年光有限,自己是因为爱读书,才吃这行饭。但评职称这种游戏实在玩不起,索性退出竞争,把机会留给那些塞得起五千块的兄弟姐妹吧。

如今,为了应对经济上的生存压力,我只有多接点校外的活儿。好在上海机会多,肯努力总有钱赚,回老家买房能付首期了,还可用上专业知识,不会像有的专家、博导,理论“研究过深”,应用技能全无。

教完课,我也不用操心拉帮结派、拜码头、立山头、打压这个、捧红那个的学术政治。爱看啥书看啥书,假期花自己的辛苦钱旅游,而不是用“科研考察经费”,心里也安生。

我常跟老同学L感叹:大学里,热闹是他们的,我们毋忘初心,守得住也对得起这一寸天良便好。

在大学读书加工作,我已经待了二十几年,至今不明白评职称究竟为了什么。似乎人人心思都在评职称上,而不是怎样教好书。这样办大学,真的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吗?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田晓菲:在评正教授的时候,主要看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情况。学术研究能力则主要看出版情况,出版数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看质量,看著作出版后的评介和产生的学术影响。教学能力则主要依据历年来的学生评议。社会服务也占一定分量,但是转正之后才更注重,每年做个人总结都要谈到。

记者:从您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看,您认为哈佛在教授职称评定问题上是如何最大限度确保公平和公正的?这样的评定体制能否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

田晓菲:评审结果由多人、多方因素决定;职称评定对当事人绝对保密,使校内同事和校外同行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都是保证公平学术体制的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指出,这样的评定体制不是哈佛一所学校所能独力支撑的,而是有赖于大气候、大环境,也就是美国大学整体上学术体制的完善。否则,一两所名牌大学再怎么改善职称评定体制也是没有用的。

记者:我们前面谈到,职称评定主要看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坦率讲,有没有潜规则?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与单位同事乃至和学术圈内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评职称?

田晓菲:年龄、性别、国籍、血统、家庭背景,和职称评定没有关系。学术交流与沟通是一回事,人际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自然应该具备的,后者在我看来在职称评定里没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尽可以擅长“搞关系”,但是如果没有硬功夫,再搞关系也没有用。

记者:听说美国高校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排名越高,收入就越高,是不是这样?除了职称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授们的薪水?

田晓菲:教师的收入跟他们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关?这我倒没有听说过。但是,每一个职称级别都有相应的薪水。在聘请终身教授时,属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教授,薪水大致相当。此后,每位教授的薪水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在这些一视同仁的增长之外,每年初我们都要向学校交一份全年个人活动报告,从教学、发表学术著作、参加学术活动,到参加系里和学校里的行政活动,都要一一做出汇报,学校会按照每个人全年的活动总结,决定进一步的薪水增长。

据我所知,这和中国有些大学的做法有两点不同:第一,这些汇报全都是不公开的,只有系主任和院长才可以看到,但就连系主任也不知道各位教授们的薪水多少以及每年增长多少;二,学术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数量只是判断一位教授工作的一部分,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特别是要看对系、对学校、以及对专业研究领域作出的“社会服务”有多少,这包括在系、校内外各种委员会上担任职务,为出版社和学术刊物审阅稿件,等等。

交版面费,就给**文;发了论文,就能评职称;职称上去了,种种好处就会跟着来……所以,为了得好处就要评职称,想评职称就得**文,论文水平不够就花钱买版面。这是一条可耻的“利益链”,某些期刊收取版面费是其中一环它因风气败坏而生,又助长了风气败坏。许多人对“版面费”恨得牙痒痒,最近更是集中声讨。

但是,在国际学术期刊行业,收取版面费可以说是一种惯例;世界上许多顶级学术期刊,都对发表的论文收费。惯例传到我们这里怎会变成“怪例”?记者作了一番探寻。

“学术期刊收版面费,很正常”

“收取版面费,在许多国际学术期刊是很普通也很正常的一件事。”李党生对眼下网友们之于版面费的“怨气冲天”不以为然。

他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做过科学编辑,现任我国著名期刊《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参照国际惯例,《细胞研究》不给作者稿费,还反过来收取版面费,400元一页。从2006年至今,这本学术杂志的影响因子从不足3,“飞升”到了8.151,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的147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已堪称“权威期刊”。

李党生坦言,不收版面费,《细胞研究》肯定会有生计问题。一般来说,学术期刊的收入有三个主要来源:发行、广告和版面费;由于非常“小众”,因此靠发行、广告赚足运营费用,做不到,“除了《自然》、《细胞》这样的国际名牌大刊,很少有学术期刊可以离开版面费而活。”

费收入过日子,但也向论文作者收取彩图费,每幅彩图几百美元,换句话说,作者要“分担一点印刷制作的成本”。

“收了钱就发”还是“给钱也不发”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支付版面费很正常,因为除了印刷之类的成本,期刊编辑部更为论文付出了不一般的劳动:编辑和编辑部约请的审稿专家,往往独具眼光和见识,会指导作者补充实验、修改论文,“对我们搞研究的人,这是在科学上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李党生介绍,编辑部除了办公、印刷等成本,为一篇科学所提供的服务,也有着相当高的成本:从初选稿件到送请相关专家审稿,从科学编辑到语言修订,以及版面处理,每一项都需要高素质的编辑来做,“这样的人才,薪水当然不低。”

至于国内那些“收版面费的期刊”,完全是两码事。编辑部不审稿,既根本不懂审稿原来是“严格把关和帮助作者完善提高论文的过程”,也根本没这个能力。它们收了钱就发,就是一部大量处理“垃圾论文”的机器。它们称不上“学术期刊”,而指责它们丧失“学术品位”,实在大可不必,因为这是高看了它们。

“即使肯出10万美元,也休想在好杂志上发出一篇低质量的论文!”事实上,“收了钱就发”与“给钱也不发”,是判别一叠装订成册的纸能不能称作“学术期刊”的标准。

禁收版面费,受伤的反倒是“规矩人”

中科院2003年那个有关收取发表费的“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一切来稿均需经过审稿程序进行严格评审,确认符合发表标准后,方能通知收取发表费。不得以收取

发表费方式变相出售版面。”

提出警示,正因为“变相出售版面”当时在我们身边就已常见,而今更是肆无忌惮。在网友们的声讨中,许多人要求明令禁止收取版面费,但圈内人都知道,这未必有用,因为心眼一旦歪了,“变相”的敛财办法多的是,比如期刊搞一个“联谊会”,让加入的人付会费,成了“会员”就有**文的“无障碍通道”。结果,禁收版面费,受伤的反倒是真正的学术期刊。

为何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极少发生我们这儿的乱象?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学期刊社社长助理周兆康告诉记者,如果一本学术期刊只要给钱就**文,论文水平必然不高,就谈不上学术价值,学者们就会排斥它,于是杂志渐渐就被自然淘汰。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成为最受职称之“累”的职业

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最近瘦了不少,为了参评“中一职称”,他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

“评审团到底怎么衡量我们的水平?通过论文还是看谁把教案抄得更工整?”刘飞现在只能把疑问搁在一边,老老实实准备。活生生的教训摆在眼前: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论文”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论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一家论文公司负责人徐某表示,如果是普通杂志,发表费用600~1000元。但现在杂志版面都排到12月了,要着急发,只能多交钱,一篇加急费是400~500元,保证发出来。“我们是和杂志社长期合作的,省级的、部级的都有,核心期刊也有。”徐某强调,“肯定查不出来。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做,从来没有被查出问题。”每天都有很多老师、医生、国家机关人员找过来,他们都是需要评职称的。以中小学老师最多,大学教师主要联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对愈演愈烈的论文现象,一些高校已有所应对。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告诉记者,广东不少高校都列出了自己认可刊物的名单,一般都比较有公信力。还有一些杂志则上了“黑名单”,不管评什么职称,看到这些杂志就不会通过,因为肯定是花钱买来的。“堵住花钱发论文的路子,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职称评定表面上会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寻租和腐败。”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

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

董教授说,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题基本上被有权、有名的人垄断了。特别是一些重大招标课题和各个省里的课题,有的是因人而设,有的是没有任何前期成果也没有科学论证,就能拿到课题。而职称评审和各种课题是互为因果的――评上职称就意味着有权力可以寻租,能寻租就能搞到课题,搞课题又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出成果,而是找不到关系。除非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那几个人。长期以来,这种现象已经让人们感到司空见惯。”他说。

调查中63.3%的人表示,人们为职称耗尽心力,不利于出真正的成果。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说,大家都很反感这种职称评定。“医生又要做临床又要做研究,怎么可能呢?现在全职去做研究时间都不够,明显削弱了医生的功能。”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

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

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大家都挤破头去评职称,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评上才能聘上,工资才会跟着上。很多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职称都是基本条件。”刘飞说。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春波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职称问题,必须反思几个最基本的、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建立职称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现行职称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指标,指标只是评价工具。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甄源泰指出,职称问题不完全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有经济压力的用人单位,必然会用客观标准来要求人才。而现在一些国企等用人单位,没有要用能人的压力,变成了想给谁就给谁,这跟市场基本规律不相符。

“为了职称评定,浪费了多少本应全心投人工作的精力啊?”刘飞说,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完全同职称挂钩,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毫无关系,这无疑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称,已成中国之‘累’。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使职称反映实际能力。”

甄源泰却表示,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分配各种利益,职称是社会身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没有改变之前,职称就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一种适应。单单废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局部改革来完善职称管理体制,完全行不通。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乱象 因噎废食 管理机制 反思 专业成长

最近,有报道称某君直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须的标准助长了抄袭之风。称既不是高校教师,不应承担科研任务,就应取消论文要求;还以为只要书教得好,就是好教师,不需要科研,也不用搞什么课题,课上得好的老师未必能写出好论文,而写出好论文的未必课上得好。因此,没有必要把当作评职称的硬指标。又说,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大都是抄的。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在网上搜到现成的,或者将搜的几篇相关论文拼凑而成,而且出版面费就能发,所以提议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论文标准。[1]

事实上,多数教师确实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由于有评职称的硬指标,有人便把别人的科研成果东拼西凑,搞个论文证或别的什么,奉行“拿来主义”,抄袭之风于是盛行;有的甚至打起雇、出高价买版面的歪主意,压根儿没有自己的劳动。那么,这所谓论文,当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据此定标准,也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当然赞同遏制或杜绝抄袭乃至顾之类的乱象,但不同意取消论文要求的说法。而且认为:说中小学教师只要书教得好,就是好教师,不需承担科研任务,而教育科研仿佛是高校教师或专职研究者的事,这种观点也有些不妥。

第一、小猫偷吃鱼,却也还捉老鼠;鸟有时啄食种子,但更吃害虫;教科研有乱象,在于管理,主要不在于教科研本身――教科研是应该也完全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看激励与监督机制是否科学。

第二,中小学教师把教育实践作为研究与思考对象,运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并尝试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对于促进学习、积累教育智慧、加速专业成长,对于交流共享、为专业理论工作者提供参考,都具有特殊意义。魏书生、窦桂梅不也是从最初的努力开始的吗?我们怎能满足于埋头实践而不再求索呢?课上得好固然应得到赞许,但写不出好论文毕竟是个不足;写出好文章也应给予肯定,即使现在未必课上得好,由于善于总结,也必定可以上得好。母鸡不下蛋,无疑该杀;雄鸡不下蛋,却能打鸣呢;乌鸦叫声不好听,却也吃害虫……各有所长,不应当厚此薄彼。

教育科研实际就是用心去理解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1]我们都可以也应当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写而知不足,想学;学而生成想法,要写;教而知困,再学……学教育理论,自觉实践探索,不断反思审视,形成自己的理念与风格,提高教育效能――不但能把书教好,更可以有创见,成长提升。

第三,谈到通过搜索的抄袭拼凑、出版面费就能发,这情况是有的。但这样文章想要在正规期刊上发表,是难过关的。能搜索也不是坏事,也是学习过程,只要加以引领,收集而融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也未尝不可。说到版面费的发文,那是出版机构企业化管理的产物,文章写得好的也冤啊!而即使要治理,也首当正本清源啊!

第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论文有作弊,就取消之;评先进发证有猫腻,就不褒奖先进吗?不能因为苗长得不好,农民就不种田;也不能因官员腐败,就取消官职……天下事并非不可为,正是难办,才有挑战;要寻求科学解决办法――这本身也是科研。因为有猫偷吃鱼,便把猫打死,还会有老鼠祸乱;雄鸡不下蛋也杀,可以靠钟点看晓天,母鸡却失去了它的保护;药品有假,我们仍要鼓励研制新药;学术腐败,又怎能因此而否弃教科研呢?仅仅会开车还不行,还要知道许多;仅仅上好课还不够,还要有反思、总结、交流、共享,要求索成长。

第五,我们不能尸位素餐。绞尽脑汁研究的,不算工作业绩,写多的又说是沽名钓誉,那么拿不出好主意,尸位素餐、没有追求也不好吧。

第六,搞课题――闭门造车,确实不太适合一线教师,做草根教研却较合适。但两者可以自主选择嘛。

第七,教师写论文本身以及对职称的追求本当无可非议,教师据自己实践反思或写经验论文也天经地义,因为它实用而接地气,也不乏真知灼见,可以给人启发或借鉴。那些“高大全”的理论,未必都能济事,甚至脱离实践。当然,评定职称对论文的硬性要求,也多少给老师带来几许无奈。为此,不少地方的评分设了上限,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考虑到了课上得好却不很擅长教科研的;但同时也因为它“限”了肯于研究的,所以还需完善。其实,“无奈”,也不是坏事。知道不足,就会努力嘛!再说,中老年教师长于总结,就写;青年教师做课多,就崭露头角。各有展示、各显其能嘛!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也有它的合理性。教师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功底或素养,论文至少是个印证。而享受更高级待遇的教师,具备更高水准也理所当然。

评分设了固定上限是不够科学的。分数够了,就可以不必再写了,难道对教育的求索是有止境的吗?而设基本上限,超出的有限加分,才是温和的还算好的办法。如设20分为科研论文基本上限,如部级论文每篇常规按12分算,(不正规的减半,)加足上限20分后,超出的按1.5分计,省级的1分,地区级的0.5。这样,谁还能在满20分后,再刻意为这小分值“买”呢?而且短期内也不易实现。这就既可使投机者望而却步――遏阻了功利性的泡沫论文的滋生,也使执着于教科研的,多少有了点肯定或赞许,这还有利于鼓励乃至成就植根于一线的科研型教师呢。

教育科研不但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要走出误区,理直气壮地去研究教育规律。终身学习,成长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天经地义。

参考文献: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重庆一家科研单位研究员付某向重庆警方报案称,自己被“英文国际论文网”以“”论文的名义,骗去人民币4万元。警方顺藤摸瓜,在湖南将该网站负责人王某抓获。

自称“工业管理”专业的湖南籍成人自考生王某,利用境外服务器自建“英文国际论文网”,一年内在全国收取50多人“”论文费约200万元。被骗者竟然很多是国内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学副教授、讲师或医生。

“我只参加过自学考试,根本没有能力论文,交给被骗学者的论文都是从网上拼凑的。”王某在看守所这样说,从制作网页、在论坛广告、冒充客服、拟订合同电邮给受害人,到从网上寻找素材拼凑论文,并指使受害人打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我没投入什么资金成本”。

为了让“客户”上钩,王某编造谎言称:“网站可以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论文;网站协助很多客户评上了副高、正高职称;网站跟多个学术期刊合作密切,即使被编辑发现抄袭,也能发表……”王某坦言,有的谎言连自己都难以相信,但那些高学历者却深信不疑。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面对庞大的论文“”市场,目前工商、教育、科研等部门因其“违规不违法”,竟然尚无明确的管理清查办法。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志章认为:“改革过分依赖论文评职称的考核制度也刻不容缓。”正是由于王某宣称能“”SCI期刊论文,才让不少急于评职称的受害者失去判断力,迅速跌入陷阱。他建议应优化科研机构考核体系,改变以论文数量、期刊级别等为主要评判依据的职称评定模式,“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杜绝现象”。

有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表面上看,被骗的是一些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学副教授、讲师或医生的钱,但实际上,“”的行为有悖学术道德,严重违反科研、教学、职称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也可以清晰地观察一些学者的浮躁心态。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企职称工作;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国企职称存在的现状

1.高层管理者对职称管理重视度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国企领导将职称工作只是当做一种评价手段,没有将认识提到一定高度,给于职称工作的重视度较弱,缺乏一些的开展实际工作权利,导致底下员工一味的追求职称的高度而忽略了厚度。

2.职称评审多看年限少看能力,薪酬单一挂钩职称

现行职称评审很大程度基于申报人书面材料和个人工作年限,由于很多国企以职称作为薪酬标准,导致部分职工混日子等职称。拿到高级职称落实工资之后,对于业务缺少进取心和担当精神。使得部分资历浅职称低的年轻人反倒在单位工作中挑大梁,干的活却比职称高的多技术含量也高。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一个企业前进动力。

3.职称各项制度有待更新,论文的认定缺少统一的标准

职称工作后续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目前很多地方的职称评定还是在用十几年前甚至二三十年的职称制度,使得很多职称人员在评定职称时候,制度不能够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比如说:针对取得职称之后,如何对人员的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目前基本是各用人单位对员工职称档案进行管理,部分国企甚至让员工自行管理,而员工个人由于不够重视造成丢失现象严重。

现有的职称政策中,职称的要求基本是下放到各评审会,可是各家评审会对论文期刊的标准却要求不一,如何审核坚定其论文期刊质量,目前缺少一个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初期发表的一个标准。只有规范了制度,也才能更好的杜绝作案,花钱去发表等类似不规范行为。

4.申报职称员工应付情绪较重,职称材料作假情况屡禁不止

很多国企员工只单纯的看重能否评上职称的结果,而忽视了评职称的本意,很多工作都是为了评职称而去做,颇为敷衍。例如:天津市于2014年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网上公需课列入职称评审标准之内,这本来是一个给大家提供学习平台的好机会。可是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却并不领情,更有甚者应付了事,将手机、电脑挂着继续教育学习页面,完全达不到学习的初衷。

对于职称评审,很大程度取决于申报职称人员的材料信息,但由于近些年社会媒体和教育的缺失和扭曲,导致社会风气造假普遍,很多人员滥竽充数,更有甚者不仅工作业绩造假,连学历也造假,对于这种人员,仅仅也只能说服教育确并没有相关的处罚制度,造成虚假材料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针对国企职称现状几点建议

1.发挥领导主管能动性,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从领导的思想上提升对职称的认识高度,给于职称工作更多主动性,给于一定的工作空间,从上而下的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职称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人才服务的功效。

2.少固化多创新职称评价体系,健全职称机制将工作绩效与职称级别相结合

应响应的对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规定,有关政策制定机关、企业、评审会要有担当精神,勇于创新。减少由于政策制度的滞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例如:多年前个别城市的职称政策中就已经出现对于海外引进人才的职称评定有照顾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宏观性太强,这项政策在很多城市为落到实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天津市这方面做的就值得借鉴,从2015年的仅限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海外引进人才职称可以不限制工作年限等要求,按工作能力和业绩评定职称,到2017年已放开至国企的海外引进人才同样适用该条政策。

将薪酬标准更丰富化,不要单一依靠职称,提高已获得职称人员的工作绩效。针对于取得各级别职称的员工,区别对待,对于取得高级以上职称的员工要重点培养,多压担子。让员工在企业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和认同感,减少人浮于事的不作为不担当。

3.提升职工思想认识,杜绝造假制假

从认识上提高参评职称人员的思想觉悟,职工不能单纯的为了涨工资而评职称,而该把评职称这项工作作为一个总结和检验自己阶段工作的衡量尺,践行提出的实干兴邦,踏实去干。

4.严格岗位职称申报条件,规范职称申报标准

对申报的材料要严格的进行岗位对照,发现不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剔除。不能存在老好人思想,参照市级相关职称文件的制度标准,杜绝嫌疑。各级申报区县局及其下属单位,对于申报材料要负责到人,做到谁经手谁负责,一旦出现情况,一查到底。

5.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人性回归真善美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称,申报,体会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部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王今民.申报评审职称应当注意的问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6:610-611.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河南省 高职高专院 校体育师资 现状 对策

1前言

截止2005年6月,在河南省高职高专56所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通过教育整合将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师资队伍的现状能否跟上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速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经过详细研究及咨询,选择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共计2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16名从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体育教师,36位体育教学部(室)主任(或副主任)。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师生比的基本现状

在对河南省高职高专20所院校体育教学部主任关于体育师资的调查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共186人,其中男教师141人,女教师45人。学生总人数共113167人,在修体育课的学生总数共66942人,在修男生共43996人,女生共22946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总人数与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608,其中体育教师总人数与在修学生的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360,男教师总人数与在修男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312,女教师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510。

3.2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基本现状

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在学历结构中以本科学历为主,目前还没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比较少见,学历结构不合理,随着评职称的硬性条件的规定,在今后的几年中会有所改善;体育教师的职称主要以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为主,没有教授,职称结构有待改善,特别是提高教授的比例,使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3.3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培训现状

3.3.1高职高专院校对体育师资培训的态度和培训费用的基本现状

在师资培训中,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比较重视继续教育学习、业务培训和学历提高三个方面。再教育学习主要是高校公派参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包括:教学、科研、助教进修、教练员、指导员、裁判员等);业务培训主要是参加各高校内部组织的学习班(包括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业务交流等);学历提高主要是研究生的培养,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包括国家统招、进修、脱产、学位等)。

在继续教育学习方面,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一般是在接到上级文件要求时选择性的参加培训;在学历提高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有“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两种形式,大多数院校在师资培养计划、措施、效果上做的比较好,在实际参与培养的师资中,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尤其助教职称的青年教师自觉参加提高学历的迫切性最高;在业务培训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业务交流较多。在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激励机制欠健全,诸如培养经费、途径、方式方法等问题。

3.4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师资科研队伍现状

3.4.1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近5年的科研情况

在对体育教师近5年来科研情况的调查中了解到:发表0~1篇文章的占24.30%和28.97%,这些教师职称大多数都是助教,刚走上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一是由于暂时未涉及到职称晋升问题,二是缺乏撰写论文的经验和能力;发表2~3篇文章的占13.08%和15.89%,这些教师职称大多数是助教或讲师,参加工作时间一般在5年左右或更长;发表4~5篇文章占8.41%和5.61%,这些教师大部分是讲师或副教授职称;发表5篇以上占3.74%,这些教师基本是副教授职称。这表明大多数体育教师发表文章数量较少,科研能力较弱。

在对级别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比较低,在核心期刊上的较少,这说明体育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不高。

3.4.2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动机

在对体育教师动机的调查中了解到:有52.34%的教师的动机是为了评职称;30.84%的教师为了提高科研能力;16.82%的教师为了以后的晋升或提拔;没有人的动机是为了提高知名度。由于各校工资待遇等与职称挂钩,所以许多教师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是想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的教学和训练等。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体育师资的引进力度

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各校“扩招”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加大体育师资的引入,尤其是女体育教师,同时各校应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确保高质量的体育人才的引进。如制定引进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体育教师的优惠政策,以保证整体结构的优化组合,做到有计划、有比例地扩大教师队伍。减轻目前不合理的教师编制,使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课余指导和训练等。

4.2制定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计划

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就要对教师以提高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为目的的继续教育,应进行科学的职后培训,做到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专业理论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统一,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相统一。应拓宽体育教师更新知识的渠道,安排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学习、参观、深造,采用多种途径提高现有体育师资的质量。改变目前体育教师职称不均衡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唐元.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

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247-248.

[2]荣致琦.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现状调查与发展思

评职称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克隆”期刊为何能敛财过百万

交了钱,开了票据,论文也刊发了,但在今年具备评教师职称的教师名单里,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海口市琼山区第二中学的李老师傻了眼。随着名单的下发,一场惊人的论文造假案震惊了海南教育系统。

今年6月16日,海口市公安局琼山分局接到报案,称发现了海南教育期刊社旗下杂志《新教育》2008年第二期的“克隆版”。经调查,今年3月至6月,《新教育》编辑部主任董国柱与从事印刷行业的沈学军密谋,利用海南中小学教师要在《新教育》上作为本年度评定中、高级教师职称的需求,决定“克隆”杂志敛财。

两人敛财的伎俩其实并不“高明”:董国柱负责向每个教师收取750元到900元不等的“刊登费”,中介每介绍一篇可获利100元,由沈某负责印刷。今年4月,董国柱与沈学军将收集到的论文印刷在假冒的第二期《新教育》杂志上,先后非法印制4种版本,共计3020册。两人还将这些期刊私下邮寄到被骗教师手中,每人两册。据查,截至案发前,他们共收取教师稿件1202篇,骗取了100多万元,涉及教师1400多名,遍及海南省18个市县及农垦、铁路、港务、矿山等教育部门。

目前,犯罪嫌疑人董国柱、沈学军已被海口市琼山公安分局刑事拘留。

论文的现实利益链为何难斩断

海口市某重点中学的王老师对记者表示,此案的背后,是庞大的客观社会需求。此言不虚,据海南省教育厅统计,全省8万多名中小学教师中,2008年可以评职称的就有3万多人。

据了解,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的中学高级、一级和小学高级的职称评选,除工作业绩、资历、学历、外语和计算机等级等条件外,还要求至少有1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专业刊物上发表。而《新教育》杂志正是海南省具有该条件的刊物之一。

作为月刊,《新教育》每期容量有限,虽然杂志特地将2008年第二期辟为“厚刊”,刊发论文376篇、近400个页码。但即使这样,编辑部里等待刊发的论文仍然堆积如山。

让人惊讶的是,无独有偶,前不久刚被海南省文体厅、海口警方联合端掉的《中华实用临床杂志》非法出版物也是以刊登学术论文为幌子,大肆骗取教师、医生的钱财。根据制作窝点内的电脑记录,3年间全国共有上千名教师、医生与该团伙联系过,被诈骗金额数百万元。

海口市桂林洋某中学郑老师的两篇论文花了1600元,发表在“克隆”期刊上。他有些无奈,“花钱发论文确实有损教师形象,但如果不发,会阻碍自己的前途。”

海南华侨中学高三年级老师罗丹文也说:“职称直接和工资挂钩,事关个人利益。现在花钱发论文,甚至找人论文,都不再是什么秘密。”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医生3年前就符合高级职称评定条件,唯一“不合格”的就是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他说:“我一直不想在上造假。可这3年里,很多同事都以各种渠道发表了论文,我也被同行一再劝说,最终选择了妥协。”从花钱找人论文,到找关系让杂志社,他为此共花了约1万元。

职称评定标准如何才合理

“克隆”期刊为何能屡屡得手?学术尊严如何才能不被侵犯?围绕着职称评定标准改革,海南省相关人士近日也在思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院长陆丹说,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以论文作为考核其水平的标准,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暴露的种种问题值得反思。

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王卓说,论文能反映出专业人员的学识素养、理论水平。如果没有这一条件,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便不全面。现在出台的新《办法》,对中小学教师提交的教育教学与否不做硬性规定,但对其数量和质量仍有严格要求。相关部门将全面开展教育教学论文代表作鉴定工作,避免杂志社受利益驱动的违规行为。

新《办法》同时带来了新问题。海口一中教师罗晓晓提出了质疑:论文鉴定中的人为因素如何控制?对此,王卓表示,在今后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将通过单位审核、公示、论文答辩等形式来鉴定论文质量。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今年也将开展专题研究,对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作出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

海南《人才研究》杂志执行总编仇世文说,一篇论文、一项科研成果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专家,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力交给专家。他建议,应尽快从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职称申报制度与教育制度入手,建立公正的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这才是治本之策”。

上一篇:建筑专业评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晋级报告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