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5 01:01:25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经常运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制的课件进行教学,那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为学生创造出了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一、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9的认识”时,采用动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图画,图中的9个学生拿着9朵鲜花、升起了9个汽球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现,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了学生的数数能力。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使学生对“9”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其它的数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运算的概念

除法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平均分的概念也不好理解。如第一种分法: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可在屏幕上先分别出现6个桃子和3个盘,点一下桃子,桃子就依次一个一个地飞到盘里,最后每个盘里有2个桃子,生动而又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懂得了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的道理。在教学第二种分法时,则让桃子两个两个地飞到每个盘里,使学生明白了每2个分一份,6可分成3份。在练习时,可出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怎样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加深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

“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轮子,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学生说是圆形,从而引入了对图形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层演示,为“圆”的认识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解答相遇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如来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若把这些运动情形制作成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教学时,可先显示一个人单向行驶的动画,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这一运动过程,再制作一个双向运动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情形,在演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和最后相遇的运动情形。然后再一分钟一分钟地演示,让学生观察每过一分钟他们每个人行了多少路程、他们两个的路程和是多少,这样一步一步,老师一边讲一边提问,电脑一边演示,学生一边回答,直到两人最后相遇。这时让学生分析两人的行驶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距离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人在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时,他们的速度和乘时间等于他们走过的路程,也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这一结论,就是“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时间=两地间的距离”。

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计算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现代化。

上一篇: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多元智能视角关照下的听障儿童语言活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