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掌握作文命题智慧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05 12:43:11

语文教师掌握作文命题智慧的必要性

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关注现实,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认识水平,甚至能够引导社会风气,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想进一步加强中学作文质量评价研究,推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有效检测,科学测评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作文命题智慧。

一、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其实施情况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拥有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符合新改革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作文命题智慧呢?这是基于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提出的。在平时作文训练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随意在网上选选题或者拿全国各地历年高考题进行写作,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有序的训练,训练效果不好。教师的惰性和对命题的忽略,导致自身命题能力逐渐退化,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当然包括命好作文题,编制出原创性、高质量的作文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考察能力,又要题目形式新颖,所用素材丰富多彩,符合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这就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教材、学生、试题,提高命题能力;还需要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作文是什么?这是作文教学的元论问题。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与结果,其本质能够从语言学、美学、信息论方面进行多元化地阐释,从而有利于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语义学来看,“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从美学角度来看,作文就是表达真善美的言语活动与结果。现代信息论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是学生信息转化的过程与结果,信息论认为作文的全过程是: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语言学、美学、信息论从不同侧面对“什么是作文”做出了回答,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命题智慧是十分必要的。从语言学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只有掌握了作文的语言学本质,才能命制出符合学生思维和言语表达习惯的题目,切不可将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相比较。从美学的作文本质来说,作文的这一本质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的美,并且具备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对美的关注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作文中的写什么包括:自然界;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物”是美的载体,也是文章情思的载体。教师所命之题应当涉及这些“物”,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美,学生的作文才能饱满而不空洞。从信息论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普遍的信息储量,作文命题要难易适当,学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积聚信息进行构思。把内在信息转化为文章,有一套“信息外化”的作文技能,主要包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的作文到底怎样,需要信息反馈来回答。

所以提高教师的命题智慧是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要求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作文训练题目和写作内容的兴趣,努力将学生置入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和写作心境中,也就是使学生达到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师的命题智慧,在于教师能否设计一个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训练题目,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题好一半文”。因此,教师要树立“命题是一种作文教学手段”的教学训练观念,提高自己的命题智慧。高中阶段的学生渴望得到尊重,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教师应多进行议论文训练,题目应和时事紧密贴近。抓住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才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对英语学习成... 下一篇:遣唐使与日本佛教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