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起始,理解是关键

时间:2022-10-04 11:35:55

翻译的起始,理解是关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理解概念的综述,说明从事翻译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历来都把理解放在首位,并进一步通过例证的方式,说明在翻译实践中,要想得到高质量的译文,理解是翻译实践的基础和关键。

关键词: 翻译 理解 译文

一、前言

翻译开始于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翻译。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翻译离不开理解。翻译实践证明,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准确地翻译,理解错了再漂亮的表达也是枉然,甚至产生更坏的效果,所以,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是使译到准确的前提。翻译的起始,理解关键。理解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在翻译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其整个翻译过程而言具有奠基的意义。

二、对翻译中理解概念的综述

理解对译者而言,有两重含义:一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二是译者让译语读者理解。第一个理解是第二个理解的前提和依据,它具有先决性;第二个理解则是第一个理解的目的和必然,同时也是对第一个理解的检验。没有第一个理解作为基础,第二个理解将是徒劳的,甚至是无益的。国际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在谈到译者必备的五个基本条件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原文的理解:“译者的首要也是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熟悉原话。单纯理解原文信息的:‘大意’或能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吃透语义的细微区别,词语的各种感情含义以及决定信息风味情调的各种文体特色。”(《论翻译》)当然,奈达强调的不仅是理解原文一般的“大意”,还向译者提出了理解原文深层含义、风格文体等更高的要求。新加坡南洋大学的著名翻译学者钱歌川在谈及第一个理解的重要性时说:“一般讨论翻译问题的人差不多都认定翻译者对原文能够了解的……但其实并不然。我们读书正如陶渊明所说,是不求甚解的,读懂一点大意就过去了。但到了翻译的时候就非得彻底了解不可,一字一句,都不能马虎过去。”(《翻译的基础知识》)对于第二个理解的重要性,奈达指出,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同时我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读者能够一般地理解译文,而且保证他对译文不会产生误解(《论翻译》)。可以说,翻译中的理解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不但涉及对原文的透彻理解(包括对原文语法、逻辑、国情学、美学和文章风格理解),而且涉及对表达原文内容的译文形式的准确把握。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提出,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即时理解,也就是未经深思的表面观;第二层指通过深入分析结构、背景等,对原文信息作透彻理解;第三层包括理解原文中含有的普遍性象征意义。奈达对此解释说,将这一理解三层次具体运用到诗歌方面,即第一层包括对诗的内容和形式作浮光掠影式大致了解,第二层为通过对该诗韵律、平行结构、微妙的暗示意义和喻义、结构的粘着性和背景等作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第三层指理解该诗的普遍性象征意义和其间显示的美和真理性的东西。

尽管有人提出“宁顺而不信”的原则,然而,由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近代知名翻译家严复倡导的“信、达、雅”的标准却一直被大多数译者所遵循。他所强调的“信”,即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表达原文。像鲁迅、瞿秋白以及其他翻译名家傅雷、朱光潜等也均从不同的角度强调理解原文忠实表达原文的先决性。

三、举例说明

例1: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Thomas Jefferson,College English,Book 2)

原译:徜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教参译文)

这段文字有其特定的西方式的文化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传媒有时成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托马斯・杰斐逊在此把“报纸”和“政府”相提并论,西方人一看便知是指“自由”和“民主”的人权问题。但是,如果将newspapers这个词直译为“报纸”,大多数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了呢?通常不是政府出版报纸吗?所以对newspapers这个词在此应理解其文化内涵意义,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言论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例2:The U.S.Constitution separat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to three distinct branches (judicial,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with a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among their power.

原译:美国《合众国宪法》将联邦政府分为三个各司其职的部门(司法、立法和行政),并在它们的权利上实行“制衡”制度。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了government一词译为“政府”和“政体”的区别,也是译为“政体”的最好例子。一字之差,差别很大,因为美国政府仅仅是美国联邦政体三部门之一。众所周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门鼎立并互相制约。所以原译把government译为“政府”是不合适的。英汉翻译要求译者掌握各种各样的政治常识和国际知识,知识面越宽越好。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美国《合众国宪法》将联邦政体分为三个各司其职的部门(司法、立法和行政),并在它们的权利上实行“制衡”制度。

例3:I did not make this decision quickly or easily,bu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e time is right to move on to the next phase of our lives.

原译:我没有很快或很容易做出这个决定,但我心里知道,现在是转到我们人生下一阶段的时候了。

“I did not make this decision quickly or easily”,请注意这里的否定词的译法。如果按照原文顺序译,就像原译那样译成“我没有很快或很容易做出这个决定”,这就会引起“我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误解,这里的否定词是否定后面的“quickly or easily”,本来这句话应该是I made this decision not quickly or easily,但按照英语习惯往往把否定词not提到句子前面,语法上叫“否定前置”,英语中有不少否定句都是这样,翻译时务必不要拘泥于原文的顺序,以免弄错。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我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仓促或轻而易举的,但我心里知道,现在是转到我们人生下一阶段的时候了。

例4:I don’t go to town because I wanted to see my uncle.

原译:我没有进城,因为我要看我的叔叔。

这是英文语法中典型的“否定前置”现象,如我们都知道的“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我认为你是不对的)”中的not不是否定think的。上例也是这样,其中的not并不是否定go,而是否定because的。因此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我不是为了要看我叔叔而进城的。

出现上面的翻译错误,就是因为对原文的语法分析错误而造成理解错误。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翻译时,除了注意对词义的辨析、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外,还应特别留心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原文的句法结构关系,以求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万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这样,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才可能少犯理解错误。

例5:――“You don’t believe it?”exclaimed the old man indignantly.

――“I’d find it a job,”I answered.

原译:

――“你不相信它?”那位老人愤怒地惊叫起来。

――“我得找份工作,”我回答说。

这是《第一证书英语教程》中的一个句子。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I’d find it a job.”是“I’d find it a job to believe your story.”的省略形式。job在这里不是“工作”的意思,相当于a tough job or something hard to do(棘手或难做的事情),牛津和朗文词典中都有类似的解释和例句。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你不信?”那位老人愤怒地惊叫起来。

――“我觉得很难相信,”我回答说。

例6: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街道妇女为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原译:In modern urban life,street women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ity.

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就没有真正理解“街道妇女”的意思。汉语的“街道妇女”是指“街道居委会的家庭妇女”。“街道”二字源于“街道居委会”。而英语中的“street woman”特指“街头出卖色相的妇女”,是“”的代名词。虽然两者在字面上似乎对等,但意思却完全不同。street一词在英语中作修饰语时,表达的常常是贬义。因此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In modern urban life,housewives of the neighborhood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ity.

例7:Back to the question,has democracy a future?Yes,Virginia,it does,but not the glorious future predicted in the timpanist moment.

原译:回到我们原来的问题:民主有前途吗?有!弗吉尼亚,但是并不像人们在必胜、乐观心态盛行时期所预测的那种光辉灿烂的前途。

这是文章“Has Democracy a Future”中的第一句。在翻译中,译者如果忽视历史背景知识,就很难做出准确的翻译。译者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会很迷惑,在这里,译者其实不知道单词“Virginia”的准确意思。这句话的背景是: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叫Virginia,她不相信有圣诞老人。不过她说,只要报纸说有圣诞老人,她就会相信。于是,一位编辑写信给她说:“Virginia,世界上的确有圣诞老人。”于是,每到圣诞节,这个女孩都会期盼圣诞老人的到来。所以,“Virginia”在此代表了“肯定要做的事”。这位作者引用“Virginia”这个词,表示一个完全肯定,而不是“一个人名或地名”。在翻译中,没有必要提及这个女孩的名字。因此可将这句话改译为:

回到我们原来的问题:民主有前途吗?有!民主是有前途的;但是并不像人们在必胜、乐观心态盛行时期所预测的那种光辉灿烂的前途。

例8:He is every man in no man.

这个句子出现在在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第一慕第二场里,字面简单但颇为费解,是女主角鲍西娅对那位法国贵族勒・邦先生的评价。

这句话如果照字翻译,就是“他是无人之中的每一个人”。如果真的像这样死译,就的确像严复说的那样“虽译犹不译也”,让读者猜大概是猜不出来的。国内翻译界有如下的译法:

1.他是人类的缩图。

2.每个人的特点他都有一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

3.他这个也像,那个也像,其实是个四不像。

4.他是一个有兼人之长的庸才。

5.什么人的坏处他都有一点。(朱生豪译)

可能还有好多译法,如果把世界各国的译本找来,花样就更多了。不难看出,理解的问题并不简单,一句看来最简单的话,就可以使专家们为难。

四、结语

要做到译文正确,首先就要做到理解正确,我们完全可以说,任何翻译上的错误都不是译错了,而是理解错了。陈树培先生就说:“从事英汉翻译的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最好要成为杂家。这样翻译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它在翻译中应占首要的地位。

五十年代,周煦良先生在《翻译与理解》一文中也有类似论述:在提高翻译业务上首先注意对原文的理解。他说:“没有一个人会不理解原文而进行翻译的;理解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先决条件……”甚至还可以推溯更早,三十年代,林语堂先生就在《论翻译》中提到过翻译所依赖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理解”。理解在翻译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们可以归纳为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有正确的译文,只有透彻地理解原文,才能有优秀的译文,而错误的理解只能带来错误的翻译。

参考文献:

[1]Jin Di,Eugene A.Nida.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钱歌川.翻译的基础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陈树培.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刘煜.关于翻译的理解问题[J].外语教学,1980,(1).

[5]贺晓琴.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的理解[J].龙岩学院学报,2005,(8).

[6]彭漪.汉英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及其成因[J].中国科技翻译,2002,(5).

[7]唐述宗.英文翻译理解的十大障碍[J].中国科技翻译,1998,(4).

[8]阎献彬.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理解问题[J].廊坊师专学报,2000,(4).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下一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