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6:31:34

翻译科学论文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署名”这件事,说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我们把它和人格、境界这样一些操守联系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在“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现出大的人生境界来;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凸显的却是大人格、大境界。

蒋路先生是著名的俄苏文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甘愿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而且助人不图名,情愿做无名英雄。由北大李赋宁教授主编,刘意青、罗经国等教授编撰的《欧洲文学史》一书在出版前,曾交由蒋路先生校订,同为编辑的艾珉女士回忆说:“北京大学当时主管《欧洲文学史》工作的罗经国老师告诉我,看了蒋路加工的《欧洲文学史》,他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整部书稿改得密密麻麻,所有史实或细节,他都已核实订正;结构欠合理处已重新调整,有的段落甚至改写或重写。在他们看来,蒋路远不止是编辑,而且是重要的作者之一,可是请他参与署名时,蒋路却坚决谢绝了。”学者蓝英年先生也曾在回忆文章中谈到了蒋路的另一件“拒绝署名”的往事:“蒋路对《欧洲文学史》的校订已经充分说明他的欧洲文学史知识何等丰富。此外他担任过《瑞典文学史》和《捷克文学史》的编辑工作,他加工后的《捷克文学史》,判若天渊,质量上有极大的提高,致使编者看后非要他署名不可,他当然又谢绝了。”翻译家凌芝在《蒋路文存》编后记中也写到了一件相类似的往事:“《生活与美学》的译者周扬主动提出,请蒋路将他这本由英文转译的旧译本根据俄文校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被人视为畏途,如同改造一幢旧房屋,既要用新材料表现现代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风貌,这实际意味着比重译一遍还难!可是蒋路做到了。尽管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当事人的离去,许多细节已渐渐暗淡起来,但责编蒋路究竟为这本书获得了新生。成稿时,连俄文版书名《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恢复了它的原貌。周扬看了改文,十分满意,主动把‘蒋路校’三个字写在他名字后面,却被蒋路毫不犹豫地勾掉了。后来周扬再一次把他的名字写进后记,结果照样被勾掉了。”

林增平先生长期致力于辛亥革命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权威。前些年,有关部门决定出版一部《辛亥革命史》,林增平先生便受邀担任其中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而且他还与另一位历史学家一起负责这本书的统稿工作。在这本书第一卷出版前,有的编委提出,要将林增平先生署为第一主编,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同意,大家都觉得这是实至名归,没想到林增平先生却坚决反对,坚决不同意将自己作为第一主编,极力要求将别人作为第一主编。事后,林增平先生曾与孔祥吉先生谈及此事,他感慨道:“做学问切不可争名逐利。眼睛盯着名利二字,文章就不可能行之久远。”就这样,在林增平先生的一再坚持下,这本书出版时,将另一位学者署名为第一主编。林增平先生的这种淡泊名利、推贤让能的人格风范,感动了许多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也曾拒绝过署名。那是1986年,钱学森阅读了一位学者的科学论文,读后给这位学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位学者很感激,便主动提出在时,准备把钱学森的名字同时署上,钱学森立即回信说:“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决不同意。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要说我曾向您提过一两点有用的参考意见,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讲上一句。这是科学论文的原则,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

很多教授,出于虚荣心,在学生研究发现的科学论文上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做法,与蒋路、林增平及钱学森相比,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就如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辉一样,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令人仰望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已经稀缺了的人格修为,但这种修为却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元老叶楚伧先生,早年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深得学生的爱戴。

叶楚伧先生从政后,整饬吏治,力重清廉。他于1930年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正逢旧历新年将届,特嘱秘书向全省各县县长寄发“贺年片”。

秘书问道:“上司何必向下属贺年?”答曰:“我用的贺年词,与他人有所不同。”说罢,即嘱秘书处印发他亲自拟写的四句贺年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

找得你好苦

邵洵美和徐志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富公子,都是美男子,年轻时都留学英美,都是诗人,性格上也极相似。邵洵美初到英国时,徐悲鸿一见,便说他很像徐志摩。邵洵美去逛旧书摊,摊主老头说:“有个要翻译《拜伦全集》的中国人长着和你一样的相貌。”徐志摩也不时听说有个人长得和自己很像。一天,两人在路上遇见了,徐志摩亲热地拉着邵洵美的手说:“弟弟,我找得你好苦!”

回敬

1952年,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一次欢迎会上,艾森豪威尔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比作演讲。在开场白中,艾森豪威尔客气地说:“在众多雇员里,你能够获得那么重要的奖项,学校以此为荣。”拉比却回应说:“尊敬的校长,教授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他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你才是学校的雇员。”

到哪儿都被认作“老乡”

语言学家赵元任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作“老乡”。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话,行李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向他感慨地说:“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以前了,巴黎穷了。”到了柏林,赵元任又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回来了。”1920年罗素来华演讲,赵元任是随行翻译,每到一个地方,都用当地方言来译,讲演结束后,竟有人来和他攀“老乡”。

译文

1906年,清朝考察大臣戴鸿慈和端方在美国国会看到镌刻有林肯总统“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的演说词,细问其义,美方翻译得甚为饶舌,这时中方翻译说:“我国早有译文,即‘民有、民治、民享’。”戴、端赞不绝口:“还是我们译得好!”又问:“译者何人?”答:“孙文(孙中山)。”

庆幸

西奥多·罗斯福在当上美国总统之前,家中遭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取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部分的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两根灯芯

马寅初青年时期很清贫,晚上读书用不起电灯,就用油灯。一次,一位朋友来他宿舍探望,发现灯光非常昏暗,便为他点上了两根灯芯。马寅初发现后,立即把其中一根熄灭,并向朋友致歉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

丁肇中合影

丁肇中教授是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2002年6月,他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日照市,受到了热烈欢迎。一天丁肇中在海滨散步,几名身着制服的公安干警想与他合影留念。丁肇中扶了扶眼镜,微笑着对摄影师说:“我表情不能太严肃吧?否则,人家还以为我是被他们抓住的。”

无效的治疗

德国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空战英雄,乌戴特将军到场祝贺。

宴会开始时,不少士兵都给将军敬酒。一位年轻的士兵由于激动,竟把啤酒洒到了将军光秃秃的脑袋上。在场的人一下子都目瞪口呆,那位士兵更是吓得手足无措。

将军擦了擦脸,然后微笑着对年轻的士兵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难堪的场面顿时化解。

拒绝署名的风范

1986年,钱学森阅读了一位学者的科学论文,读后给这位学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位学者很感激,便主动提出在时,把钱学森的名字一起署上。钱学森立即回信说:“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决不同意。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要说我曾向您提过一两点有用的参考意见,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讲上一句。这是科学论文的原则,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

久坐的人少做仰卧起坐

很多久坐不动的上班族选择做仰卧起坐以减掉肚子上的赘肉。可你知道吗?恰恰久坐不动、运动量非常小的人最不适合做仰卧起坐。因为长时间久坐不动,本身就让颈椎和腰椎承受了较大压力,仰卧起坐整个动作会让原本已经“受伤”的颈椎、腰椎又一次受到压迫,加深其受损的程度。

你会午睡吗

按时间长短,午睡可被分为五级:纳秒级(10~20秒)、微秒级(2~5分钟)、毫秒级(5~20分钟)、普通级(20~30分钟)和懒人级(40~90分钟)。普通级的午睡最适宜。如果午睡超过30分钟,进入了懒人级睡眠,那么最好就把90分钟睡“全”,否则易引起头疼。

盖上马桶盖再冲水

纽约大学菲利普·泰尔诺博士指出,如果冲水时马桶盖打开,马桶内的瞬间气旋最高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中,并使其悬浮在空气中长达几小时,进而落在墙壁和牙刷、漱口杯、毛巾上。现在大部分家庭中,如厕、洗漱、淋浴都在卫生间里进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与马桶共处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因此,应养成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

喝牛奶也要“细嚼慢咽”

牛奶喝得太快,会对肠胃造成一定负担,乳糖酶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身体所需水平,造成应激性的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引起腹泻,消化吸收率也会受到影响。从长远的健康角度出发,喝牛奶应一口一口地慢慢喝,不提倡一口气灌一杯的做法。

男人的另一种哭泣

《洛杉矶时报》报道,在美国,男人自杀的可能性是女人的4倍,但只有一半男人被诊断出抑郁。这说明,许多男人的抑郁并非表现为悲哀、内疚、退缩等常见症状,因此被人们忽视了。比如:狂妄与虚张声势、一个人独处时容易哭泣;超速驾车,冒不必要的险;面对爱人时,一点小事就引发无名怒火等,都应该是男人抑郁的特有表现。

对许多男人来说,发火是对内心痛苦的掩饰,表达了想控制而非受控的愿望。美国波士顿市麦克林医院男科中心的心理学家威廉·波莱克认为,发火,是男人哭泣的方式。

到底该喝什么水

由于人体体液呈弱碱性,所以喝弱碱性的水最好。据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蒸馏水pH值为7,呈中性;纯净水pH值为5~6,呈酸性;矿化水pH值同样为5~6,呈酸性;真正的矿泉水pH值为7.2~7.6,呈弱碱性;自来水为7。

郊外露营能治心病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学家发现,郊外露营一周能使人体生理节律与大自然同步,起到治疗失眠、改善心情的作用。

研究者要求8名健康成年人在郊外宿营,并检测受试者的褪黑激素(一种与睡眠相关的激素)水平、睡眠状况和心情指数。结果发现,经过一周的露营,受试者的作息规律与自然节律完全同步,睡眠更棒,心情也更好。

少吃盐相当于补钙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科研论文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内容晦涩难懂,需要有人将其翻译成通俗语言,普通人才能看懂。但是,翻译得不好很可能会把原文的意思弄错了,得不偿失,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2017年3月23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刊登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两位科学家克里斯滕・托马塞提(Cristian Tomasetti)和波特・沃格斯坦恩(Bert Vogelstein)合作撰写的论文,标题叫做《干细胞分裂、体细胞突变、癌变原因和癌症预防》。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篇正经的科学论文,普通人大概是很难看懂的。

为了方便文章的传播,同期杂志还配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叫做《基因、环境与“坏运气”》。从这个略有“标题党”嫌疑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对那篇论文所做的通俗解释。其中“坏运气”这个词是加了引号的,说明文章作者其实并不认为癌症只是坏运气,这里面是有玄机的。

果然,这期杂志出版后就属这篇论文最红,几乎所有外媒都做了报道。消息传到国内后迅速引发了轰动效应,朋友圈很快就被这件事刷了屏。流传最广的一篇公号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重磅:确认!66%的癌症发生是因为“运气不好”》。又是重磅,又是确认,还加了个大大的惊叹号,仿佛抗癌领域又爆出了什么大新闻。

一天之后,第二轮解读文章来了,但这一次风向却完全变了,科普作家们纷纷指责第一轮的那几篇刷屏文章会错了意,人家的原始论文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癌症的环境因素仍然是很重要的。

那么,这事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科学》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新鲜,那两位美国研究者早在2015年初就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此事的第一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组织内的干细胞分裂次数的统计,得出结论说大部分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源自细胞分裂,而不是家族遗传或者环境因素。本@冈经在第一时间对那篇论了解读,但当时还没有那么多自媒体,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事实上,第一篇后在癌症研究界引发了热议,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对那篇论文提出了质疑,《科学》这次发表的新论文其实就是两位美国学者对上述质疑所做的回应。

2015年的那篇论文只研究了31种癌症,没有把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这两个常见癌症列入研究范围。那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也仅限于美国,没有包括来自其他国家的病例。这次两人改进了研究方法,不但把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也加了进来,而且还和世界各国的医疗机构合作,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69个国家,弥补了上篇论文的缺陷。

新的研究结果仍然支持原来的结论,确实有66%的癌症突变都是细胞分裂产生的,源自环境因素的基因突变只占29%,剩下的5%来自先天遗传。细胞分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完全无法避免,因此我们确实可以说,你体内的致癌基因突变有三分之二都是因为坏运气导致的。

如此说来,大部分癌症确实是因为运气不好,和后天努力无关喽?答案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致癌基因突变和癌症本身不是一回事。没错,癌症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这个结论依然成立。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致癌突变都会导致癌症,第一波刷屏文章的作者们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地方犯了错。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癌症都不是一个致癌基因突变了就完事了,而是需要有好几个致癌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行。假设某个癌症需要3个基因突变,其中两个都是坏运气导致的,第三个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比如PM2.5超标),那么只要防住第三个,癌症就不会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说环境因素还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即使所有3个基因突变都发生了,也不等于说就一定会得癌症,因为健康的免疫系统会把癌变细胞清除出去,保护人体不得癌症。已知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糖尿病和过度肥胖等等很多因素都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这就是为什么说个人的健康努力仍然是防癌的有效措施。

事实上,来自英国权威机构的研究显示,有42%的癌症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论文作者得出的66%这个数字是所有癌症的综合统计结果,不同类型的癌症,这个比例是不同的。比如,宫颈癌、肺癌、食道癌和胃癌这4种癌症的突变基因源自环境因素的比例分别为74.6%、66.1、69.6%和55.3%,均远高于29%的平均数字,这说明起码对于这4种癌症来说,后天预防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上述4种癌症都发生在直接和外部环境接触的部位,像黄曲霉素、人瘤病毒和空气污染等各种已被证明能够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肯定都会起到很大作用。只有那些躲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才不会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列腺、脑组织、乳腺和甲状腺等器官的致癌基因突变绝大部分都源自坏运气,和环境因素无关。

具体到中国,哪些癌症的发病率高呢?答案恰好就是肺癌、食道癌和胃癌!也就是说,影响中国人最厉害的癌症都是环境因素占很大比例的癌症,中国人必须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读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你说了半天,结果证明癌症还是和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这不等于啥也没说吗?

这个问题问的好,这说明那篇论文不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你想,如果我告诉你抽烟导致肺癌的概率从80%降到了66%,难道你就不去努力戒烟了吗?不管怎样,癌症目前仍然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很多癌症都是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某种致癌因素的影响多几个或者少几个百分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什么影响。

既然如此,那这篇论文还有什么意义呢?两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他们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指挥抗癌战役,尽可能把钱花在最有效的地方。如果他们的研究证明有很多癌症都是坏运气导致的,无法提前预防,这就意味着各国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抗癌经费用于癌症筛查和治疗上,因为防是防不住的。

另外,两位作者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那些已经患了癌症的人不再纠结与此,额外增添心理负担。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癌症病人都会不停地检讨自己,觉得自己之所以得病,肯定是因为某件事没有做好。但是,如果很多癌症只是运气使然,那就不必再纠结了,安心接受命运的安排吧。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 翻译 雅 文学欣赏价值

(一)引语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中学术英语的分支,用来客观表达科技的实质,叙述客观真理。它具有自己相应的语法和句法特点:逻辑性强、多用被动句、长句以及派生词。人们通常认为科技文章使用的语言要准确、明白而简练,作者只要阐明观点和主张,提出论据,加以论证就可以了,不像文学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具体,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因此科技文章翻译的作者要避免使用一些带感彩的修辞语或修辞格等,以免引起歧义。其实这种对科技文章语言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各种翻译活动都有其科学或艺术的对应。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一样都是翻译的一部分,对文学翻译要承认其科学属性,同样对科技翻译也应该承认其艺术属性。

(二)科技翻译的标准之“雅”

绝大多数科技翻译工作者认为,在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中,“信”与“达”是科技翻译的基本准则;而“雅”是一种装饰,可要可不要。或者说,相比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对“雅”的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因为“雅”一般指译文要有美学价值,而科技作品描述的是客观事实,因此很少采用文学修饰手段,如比喻、夸张等。那么科技翻译中到底需不需要“雅”呢?郭沫若先生曾说:“所翻译的东西如是科技著作……如果能做到信达雅,不消说是更好。”(罗新章,1984)显而易见,科技翻译中也是需要“雅”的。笔者认为高质量的科技译文也应具有审美价值,也应文采飞扬,即科技翻译也可以体现其“雅”的一面。

(三)科技英语翻译之“雅”的主要体现

科技英语翻译的“雅”主要指,译文的语言必须通顺易懂,行文流畅,符合汉语规范。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也没有生硬拗口、“中文欧化”等弊病。而对一些比较讲究文采的科技文章则应多注重文字修饰的工夫。

1.译文必须“得体”,即译文必须能够反映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王佐良教授在《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一书中将“得体”解释为“适合”,他指出:“适合就是一切。”译者的任务在于再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原作是细致说理的,译文也细致说理;原作是高举想象之翼的,译文也高举想象之翼。”(王佐良,1980:108)而且科技英语作品具有高度的正式性,因而译文也应保留这种正式程度。看下面例子:

we must find ways of detoxifying toxic productsproduced by industrial plants. we must find substitutesfor packaging, substitutes that are recyclable. we mustfind substitutes for chemicals that destroy the ozonelayer.

译文:我们必须寻找消除工业企业造成的有毒物质的方法。我们必须寻找可以再利用的包装替代材料。我们必须寻找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替代品。

本句以3个we must find的句式并行排列,形成一种极富美感的结构—平行结构,其目的在于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译文既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态美,同时又给人以余音燎绕、不绝于耳之感。

2.体现出科技翻译之“雅”的译文应尽量使用科技行话或技术术语来表达原文的内容

在科技作品中,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术语,这些是不能随意改换的。科技翻译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原语和译入语的基本技能以外,还应熟悉他所翻译的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术语,在翻泽时尽量使用这些术语,避免生造,逃避或

使用自己懂别人不懂的词,否则只会贻笑大方甚至带来重大损失。如:

siemens propose 1250℃or at least 10 minutes tobring the alloying elements in solution.

译文:西门子建议给板坯加热到1250℃,至少保持10分钟使合金元素溶解(“给板坯加热”属技术术语,虽然原文并没有出现,翻译时应补充并说明,否则出意义不全)。

3.“雅”的科技译文须注重语言和修辞

科技译文的语言应简明规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不宜抒情但也不宜含糊其辞,要有朴素美。例如:

the leakage current from each circuit conductor tothe grounding conductor is to be calculated by dividingthe voltage indicated by the voltmeter by the accuratelyknown resistance of the resistor.

译文:把电表所示的电压,除以电阻器所示的己知电阻,即计算出每条导线到地线的漏电情况。

该译文形神兼备,简洁有力,并按汉语行文习惯做了调整。如果只追求语言形式的对应和形似翻译,就会显得罗嗦含糊,略欠文采。

另外,科技翻译中也还应讲究修辞。修辞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段,是非常凝练的语言艺术。许多科技译文往往晦涩难懂,不讲究修辞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有些翻译工作者认为修辞对于科技译文无关紧要,只要译准译对了就行。实际上这种观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不妥的。如:

the 20`" century has seen many wonderful achievements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harnessing of the powerof the atom being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译文:20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非凡的成就,原子能的利用就是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

原文表达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翻译时灵活处理。如果照字面翻译为“20世纪目睹了许多……”,则显得生硬不顺,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从而失去了原有的修辞效果。

4.科技翻译也要适度体现出其文学欣赏价值

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学的种类》一书中指出,如果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那么当科学内容被认为过时的时候,该论文也就走入了坟墓。(毛荣贵,2001)因此,他提倡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仅要考虑其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要考虑非科学内容的因素,即科技论文不但要有科技价值,而且要有文学欣赏价值。其实,不少现代科技文章写得文才斐然,而译者也应该在译文中能够挽留这种难能可贵的文采。

out goes any lingering assumption that the geneticmodification technology is inherently safe, and in comesa new requirement for industry to demonstratepractically that its products will not have adverseecological effects.

译文:过去人们往往抱住这样的观点不放:即转基因技术是绝对安全的。现在这种观念己经过时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工业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也就是工业技术必须切切实实的向人们证实:转基因产品不会带来生物环境的不利影响。

译文根据修饰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词,如果不这样就不足以清晰的表达原文意思,也会使译文不堪卒读。“out goes”“in comes”是很普通的词汇却用的很好,但如果只按外形意义机械翻译,效果就会很差。

当然,科技翻译的文学欣赏价值当然不可能象文学翻译那样要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丰富的修辞和想象中,因为科技译文首先必须是科学的真实,但在科学技术严谨的前提下同样也存在一种统一、协调和内在语言的美,特别是有些本身就很有文采的科技论文。因此,优秀的科技翻译必然是: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逻辑清晰,是创造美的探索,给人以艺术享受,人们从中得到的不仅是科技信息,而且也得到文学艺术欣赏。

(四)结语

其实,科学创造与文学创作总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两者都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自由的一面。科学虽然讲求理性精神,但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有了想象力的衬托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具创新力。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同样是科技翻译的翻译准则,而且“雅”在科技翻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把握科技翻译的文学欣赏价值,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所以要想充分体现科技翻译中的文学欣赏价值,除了坚实的英语和科技专业知识以外,翻译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汉语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文学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将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着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 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 《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 ,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 (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着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着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 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 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 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 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 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 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着,实际情况是,英国原着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着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着,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着,而不引用中文译着呢

4, 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任 ,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期刊论文不一定要书面致谢,靠参考文献或联合署名解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着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 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论文

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

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

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1.105),中区(在1.105和0.422之间)和低区(小于0.422)3类.

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

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

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

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

SCI论文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 世界着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好文章的起码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

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

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

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

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

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

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

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

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

语言

图表

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

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

前言:提出问题

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

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

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

结论.

语言:

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语言要准确,少用文学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英语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

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

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

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翻译.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

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

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

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

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

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

分类

(1)实验性论文

(2)报道性论文

(3)理论性论文

(4)综述性论文

实验性论文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数据)

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5 结论

报道性论文(报道某一项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的)

1 前言

2 研究区概况

3 对所发现的现象的叙述

4 解释

5 科学意义

6.结论

理论性论文(提出一项理论或计算方法)

1 前言

2 理论的提出(推导,证明)

3 理论的验证(如理论模型的率定)

4 理论的应用(算例,或应用意义)

5 结论

综述性论文

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

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

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

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尽量引用最新的工作,体现出时效性;

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在SCI刊物发表文章的几点体会

立足于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是一篇好论文的灵魂.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

写好提要;

写好前言,特别是写好文献综述;

资料来源和观测方法要准确详细地交待清楚;

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数据,均须注明出处;

要附上研究区的地图,文中提到的地名要出现在图上,不能遗漏;

寄回修改稿时,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是如何修改的,要一一说明;未能修改的,要说明理由,得到审稿人的理解.

敢于向权威刊物投稿:

不少杂志欢迎来自中国的成果;

国外审稿人的意见颇多真知灼见,即使退稿,对你也有很大启发;

档次越高的刊物,审稿人的水平越高,有新意的成果越不会被埋没;

可以不花代价得到与世界级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难得机会.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2: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3: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任,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期刊论文不一定要书面致谢,靠参考文献或联合署名解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论文

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

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

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1.105),中区(在1.105和0.422之间)和低区(小于0.422)3类.

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HalfLife).

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

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

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

SCI论文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好文章的起码要求:

Clear: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

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

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

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

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

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

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

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

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

语言

图表

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

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

前言:提出问题

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

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

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

结论.

语言:

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语言要准确,少用文学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英语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

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

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

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翻译.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

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

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

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

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

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

分类

(1)实验性论文

(2)报道性论文

(3)理论性论文

(4)综述性论文

实验性论文

1前言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数据)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5结论

报道性论文(报道某一项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的)

1前言

2研究区概况

3对所发现的现象的叙述

4解释

5科学意义

6.结论

理论性论文(提出一项理论或计算方法)

1前言

2理论的提出(推导,证明)

3理论的验证(如理论模型的率定)

4理论的应用(算例,或应用意义)

5结论

综述性论文

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

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

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

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尽量引用最新的工作,体现出时效性;

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在SCI刊物发表文章的几点体会

立足于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是一篇好论文的灵魂.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

写好提要;

写好前言,特别是写好文献综述;

资料来源和观测方法要准确详细地交待清楚;

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数据,均须注明出处;

要附上研究区的地图,文中提到的地名要出现在图上,不能遗漏;

寄回修改稿时,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是如何修改的,要一一说明;未能修改的,要说明理由,得到审稿人的理解.

敢于向权威刊物投稿:

不少杂志欢迎来自中国的成果;

国外审稿人的意见颇多真知灼见,即使退稿,对你也有很大启发;

档次越高的刊物,审稿人的水平越高,有新意的成果越不会被埋没;

可以不花代价得到与世界级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难得机会.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术语和专业用语;等效传达;深入到专业研究中去;浅谈

中图分类号:H350.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56-01

俄罗斯标准语由于作为社会交际手段的功能不同,区分为五种基本的功能语体:口语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和文学语体。科学语体通常用在学术著作,科学论文,专业教材,技术资料中,以逻辑性、系统性、客观性、准确性为特点。表情词语在这种语体里很少出现,使用频繁的是专业术语词和抽象词。(这主要针对名词而言)。如何在无章可循的基础上,既忠实原文,又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把信息准确的转达出去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看准专业,正确选词

翻译科技语体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科技术语和专业用语。因为很多科技术语和专业用语与作为非专业词汇时代表的含义完全不同。例如:момент在非专业词汇范畴中表示时刻,瞬间,时机,在理化专业范畴中就表示矩,力矩。Элемент 我们常见的意思是化学中的元素之意,但在有些专业中还可以表示“构件,元(部)件,要素”等含义。如железобенный элемент (钢筋混凝土构件)、контрольный элемент(控制元件)、элемент траектории(弹道要素)。

通过这些译文例词不难看出,翻译时首先要划分专业,区分专业进行翻译。

二、领会词汇含义,恰当选择形式

作为动词的特殊形式-形动词和副动词也常常出现在科技语体的文章中。在翻译这类词时,不仅要结合这类词的自身属性(动词的接格特点和形容词及副词的修饰限定特点),还要理解作为专业词汇所表示的“专业含义”。例如вынуждающая сила(受迫力或强迫力)和вынужденное колебание(受迫振动).“вынуждающая”和“вынужденное”都译成受迫的,但一个是主动形动词另一个是被动形动词。这时我们就要结合专业知识来进行区分了。受迫振动-也称强迫振动,振动系统在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这个“外来的周期性力”叫驱动力(或强迫力).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两个词主动和被动的原因了,вынуждающая сила 力是作为振动的驱使者所以使用了主动形动词的形式,вынужденное колебание是在外力迫使的作用下被迫产生的振动所以使用了被动形动词的形式。

这个例子说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正确的理解相关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的选择词汇形式。

三,联系上下文,一词多译需谨慎

同一个词在同一专业领域,由于上下文不同,有时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对这些科技语体词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涵义,不能拘泥于一词一义,译者有时需要联系上下文,通过文中提供的信息线索来确定其词义,做到准确的把一“词”多“译”出来。例如:Чтобы решить систему линейных уравнений, запишем эту систему в стандартном виде.Записав систему в стандартном виде, составим определители,составив определители,вычислим их значения.Зная значения определителей,используем формулы Крамера и найдём решение системы.为了求解一次方程组,我们把这组写成标准形式。完成标准形式,建立行列式。建完行列式,计算出他们的值。知道了行列式的值,利用克拉默公式求出方乘组的解。определитель除了有行列式的含义,也有“定义域”的意思,在这段话中如果没有人名的出现最后一句话译成定义域,也符合数学的逻辑关系,但通过句中提供的人名信息,最后确认определитель应译成行列式。

上面的例子说明,在科技语体词的翻译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很必要,有时还需要了解知识的来源,背景及发展这样也有助于更加准确的进行翻译。

四,掌握固定结构,更加方便翻译

每一种行文,每一种语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的时候有需要灵活处理的也有不用变化可以直接使用的固定结构。比如在科技语体中就有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可以完成科技语体文章要表述的信息内容。

例如,在下定义,说明概念的时候可以使用:(1)что ―― это ------.(2)что есть что. (3) ч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 чем.(4)Что является чем.等等。 在表述物质具有某种物理特征是,通常会使用,что имеет какой вид(какой цвет),(какую форму),(какой размер)等等。 而在说明物质的本质特点化学特征时就要使用如下的句式:что обладает чем. 物质的分类说明中,从总到分的次序是,что состоит из чего? 从分到总的次序时,что входит в состав чего?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众多领域交流的加深,如何把这些信息等效的翻进来,译出去是每个从事俄语工作的人的目标。这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拘泥停留在语言这一表层,更要深入到专业研究中去。改进自身的不足,完善和革新翻译方法,进而求得高效准确的传输信息。

参考文献:

[1]王育伦 表示特有事物的词和新科学术语的译法.俄译汉教程 2002

[2]张家骅 俄罗斯标准语的语体.现代俄语概论 1995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题目)

——————————

(副标题)

——————————

(作者姓名)

—————————————————

学院名称理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职称)

指导教师———————————————————————————

————————————————————————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月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

1对论文的要求

论文的一般要求:

①要形成论点,不宜在论文中作全面的历史回顾。

②结论要适当,要从实际出发,结论要恰入其分,不能夸大,也不必缩小。

③重点要突出,论文要集中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并得出明确的结论,不宜庞杂和面面俱到。

④问题要符合科学论文的要求,以充分的事实为论据,以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论证,在语言方面要朴实、准确,条例清除,文字要简练易懂,虽然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但也要力求生动感人。

⑤一篇毕业论文一般应不少于10000字(20页以上)。

⑥统一用A4纸打印,题目用三号字、标题用四号字、正文用小四号字。

⑦文中的表格力求简明,采用三线图。图次和表次一律写成图1,图2,……,并尽可能随文排。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个字为宜,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符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圆点“.”相隔,题末不要加标点,如:

1

2

2.1

2.1.1

……

表和图的标题不要附英文标题。

2论文的结构

毕业设计由毕业设计说明书和附件两部分组成,论文的结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题目

题目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既能概括全文的内容,也能引人注目,题目写在如开始页所示的封面页中。

2.2目录

将论文的各项标题列出,并表明其页码。

2.3摘要

摘要是论文基本思想的缩影,作为论文的简要介绍,也便于文摘类杂志的第二次出版物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后予以转载。摘要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左右,后附3~6个关键词。应包括:

①研究的内容;

②研究的对象;

③主要内容和过程;

④结果;

⑤结论、价值和意义(只介绍论文,不评论);

⑥关键字。

2.4序言(引言或问题描述)

用通俗易懂的专业语言,将所处理的问题描述出来(包括文献综述),其中包括有关工作的理论根据、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数据的来源,其中不考虑所使用的计算机环境和所使用的语言。

序言一定要写好,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根据什么理由,通过什么想法,想解决什么问题。

2.5基本原理

说明解决问题所依据的原理,也需要说明所使用的系统平台(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支持软件等),还要说明选择该环境的理由。

2.6方案设计或算法描述

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描述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结果所采用的算法,其中包括:数据流向、算法设计、算法正确性和有效性说明。

也需要说明所采用的数据结构(包括数据描述、数据类型、数据域长度、数据的取值范围、数据的存取结构等)。

2.7具体实现

将处理问题的整个程序系统和重要模块功能实现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特别注意展示系统的精华所在和最得意的技术。

2.8结论及进一步的工作

以简明的词句概括全文,要同序言相呼应,写下结论。

可以提出论文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2.9致谢

论文基本写成后,说明已完成一项工作,在该项工作中,往往要得到一些专家、学者及同事的帮助,要根据受到帮助的程度及所起的作用,在文中表示出来以示感谢。

2.10参考文献

文献引用要恰当,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结论,特别的数据一定要注明文献,至少有一篇英文文献。一般不引用内部资料。这也是尊重知识、重视版权,也体现水平。

参考文献只列入与论文(设计)研究关系密切的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中文的先列,外文的后列。中文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外文(先英文,后日文、俄文、法文、德文,其他文字)以姓氏的第一字母为序。如果作者为3人和3人以下的,全部作者列出;3人以上的作者只列前3人,并在第三者后写“等”字;如期刊无卷号,则为“(期号):起止页码”。

如为期刊,可按以下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

周瑞辉,荆继武.利用BMP图像文件进行秘密存储.计算机应用.2001,21(5):p31-32

文献如为著作,可按下列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专著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

如:

钟玉琢,冼伟铨,沈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WilliamStallings.OperatingSystem:InternalsandDesignPrinciples,3rdEditi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1998

2.11英文摘要

将前面的摘要翻译成英文。英文摘要中,英文的写作要符合科技英语的写作习惯,不要用第一、二人称,应用第三人称;表达的意思要简明、通顺,没有重大的语言错误。

2.12附录

附件部分主要包括:

①源程序清单,重要程序段要有标注;

②系统试运行结果,要设法说明结果的正确性;

③其他需要附上的材料。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_________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评阅人评语及成绩

成绩_________评阅教师职称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答辩委员会意见及成绩

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月日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4-0113-06

引 言

英文摘要对于中文科技期刊及论文进入国际交流至关重要,是通过国际检索机构及二次文献实现国际报道的第一信息源。我国国家标准GB7713-87即规定:“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一些国际知名的检索机构对英文摘要的写作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即将非英语期刊的选刊原则定为论文的英文标题和英文摘要是否规范、通畅,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原文的主题概念。一般而言,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高质量的摘要英译对于增加中文科技期刊和论文的被检索和摘引率、吸引读者、扩大学术影响显然意义重大。本文拟详细梳理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研究,以呈现现有研究的概貌,分析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指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以期帮助中文科技期刊更好地融入国际交流①。

一、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摘要”、“翻译”、和“科技论文”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自《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刊载第一篇相关文献以来,截至2014年4月共有相关文献144篇。这些文献基本只涉及摘要的汉英翻译研究,而相关英汉翻译研究却几乎为零,可见摘要英译研究的重要性。

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2000年以前只见19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不到2篇,数量偏少。而2000年以后,相关文献量大增。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多数中文期刊为方便国际交流,都要求作者提供英文摘要。陆建平于2008年的研究统计即表明,超过75%的“中文核心期刊”都要求提供中、英两种语言摘要。这一要求使得编辑出版界广大编辑成为这一研究的主力军。此外,这一要求自然也导致高校外语教学对此的关注,随着高校学术英语课程的展开,诸多高校外语教师也开始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另外,笔者发现,载文的主要期刊除外语界有关科技翻译的《中国科技翻译》和《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外,还包括编辑界的两本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具体行业的一些专业期刊(如《水土保持研究》、《西北医学教育》等),以及一些高校学报。从中也可以看出,研究队伍除语言专业人士之外,还包括期刊编辑群体。

二、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内容分类及特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发现,由期刊编辑根据具体实例,针对摘要英译文中常见语言问题进行的总结与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相关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而如何利用一些翻译辅助手段来解决摘要英译中尤其是大量术语翻译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少数研究还涉及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除翻译本体研究之外,少数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还介绍了摘要英译管理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以下就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在内容方面呈现的研究特点予以详述。

(一) 摘要英译文中的错误统计及分析

研究发现,中文科技期刊摘要的英译文目前还存在许多典型的问题,包括时态错误、语态错误、用词不当、漏译等所谓“硬伤”及其他一些错误。200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分析”课题组对100种“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的英文摘要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受检期刊中仅15种合格;高达85种期刊不合格,其中包括43种自然科学类期刊;而不合格期刊的英译摘要中,关键性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逻辑等语言基本能力差错量竟高达错误总量的76%。有大量研究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总结及分析。根据具体研究手段的不同,这些研究可大致分为如下两类。

1 根据一定量的论文摘要英译实例,对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与分析。其中,针对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最多,如张帆归纳了国内20种医学期刊中共300篇英文摘要中的语言问题,发现错误主要存在于篇幅、时态、语态及拼写等4个方面;段平等对其所编审的150篇中文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认为摘要英译存在7种常见错误,如时态混乱、数字和缩略语表达不规范等;范华泉等选取国内主要医学期刊中共120篇英文摘要进行研究,发现存在10种严重的语言错误,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等。此外,张志钰等总结了农业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在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两方面存在的10多类错误。而李学军等和修荣荣还专门针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中有关介词使用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另外,还有研究总结了中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差错及原因。

此类研究大多由专业期刊编辑完成,因为基于一定量的实例,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些针对摘要英译文的错误分析,整体上流于表象化的归类与描述,而缺乏对错误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且从事这类研究的专业期刊编辑,尽管具备丰富的专业学科背景,但英语写译水平却可能参差不齐,有些研究中针对具体译例的评析本身都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2 将摘要原英译文与经外籍编委或文摘员修改后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总结摘要英译中典型的语言问题。这类研究也都基于一定量的实例,且参照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编委或文摘员的修改意见,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邓芳明等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论文摘要的原英译文和经外籍编委审校后的译文进行对比,总结了摘要英译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语言问题,如用词错误,中式英语等等。邓军涛等则根据美籍教师对摘要原英译文的修改建议,总结了共50篇国内EI检索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摘要英译中出现的5大典型语言问题。此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文献数据库,如美国的《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英国的《国际生物学文献文摘》(CAB Abstracts)等,都有专职的文摘编写员,负责对所收录文献摘要的文字表达进行加工。对比分析中文期刊原译英文摘要和经国外文献数据库文摘员修改后的摘要将有助于提高编辑的业务素质,提高期刊摘要英译的质量。丁佐奇等即比较了《中国天然药物》被《国际生物学文献文摘》所收录的约150篇论文的原英文摘要和经文摘员修改后的英文摘要,并据此总结出中药类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的问题。

(二) 基于语料库的摘要英译研究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使相关翻译研究开始摆脱偏直觉和个人经验的研究模式。有关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涉及到可比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两种类型。

1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摘要英译研究,是依据一定容量的中、英文双语语料库,以英文期刊论文摘要语料为参照,对比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语料,总结分析两类摘要的差异及原因,以指导中文摘要的英译。其中,有些研究只是宏观上笼统地总结了两类摘要的差异,如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篇幅偏短,句子偏长,词汇量偏少等等[15]。而此类研究大多集中探讨了两类摘要在某一类语篇特征上所体现的差异,主要包括摘要在语篇体裁及某些语言微观特征方面的差异及分析。

诸多针对中、英文期刊英文摘要体裁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一般英文期刊摘要的体裁结构要更完整一些-[20]。这些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周英智等针对摘要译文与原文一致性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周英智等抽查了87种中文科技期刊,发现其中69%的英译摘要都存在与原摘要不一致的现象,存在中文重要信息在英译中缺失的现象。这一现象,段平等认为可能是中文作者翻译能力有限造成的,而史利红等则认为:国内很多相关文章及书籍,包括国家标准都指出,摘要“不应加入过多评论”,否则会显得过于主观,因此许多编辑和作者不敢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论,从而导致“结论语步”的缺失。

有关语言微观特征方面的对比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时态方面,主要有滕真如等对100篇中、外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时态进行的抽样统计,其研究发现英文期刊摘要大多表现为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时态,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时态的使用比较混乱。

2) 语态及人称方面,诸多研究表明,相比较英文期刊中的摘要,中文科技期刊的英译摘要存在被动语态滥用,而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严重不足的问题-[27],以及因此而导致头重脚轻句使用频率偏高的问题。有关被动语态滥用的原因,范晓晖给出的解释最为全面:首先,国内英语和翻译学者仍以为科技英语的特点就是多用被动语态,偏颇地认为用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显客观;其次,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要求,“…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 进行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而汉语这种典型的无人称句在译为英文时往往可能选用被动语态来表达。此外,国内很多期刊在稿约中要求中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写作,并要求中、英文摘要相对应;最后,“被动语态的滥用”也可能是由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英美人强调个人价值,并认为过多使用被动语态是虚伪和懦弱的表现,而以谦虚著称的中国人则更喜欢含蓄、间接的表达,因此多用被动语态。

3)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方面,范晓晖指出,当今国际生物医学界倡导的是写作中尽量避免名词化,而我国科研工作者却还认为名词化是科技英语的一个显著文体特征。

4)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方面,研究者根据自建的可比语料库,一般对比得出由国内科技期刊作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低于英美国作者,且种类比较单一, 缺少变化-[30]。其中,范晓晖等较为全面地对比分析了英美和中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在使用频率、种类及分布上的差别,指出西方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中方英文摘要,且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小类更多样化一些,而中方作者所译写的英文摘要只是集中使用几种有限的模糊限制语。

2 基于可比及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

翻译中的显化,指的是翻译文本的明确程度高于原创文本,或者说翻译过程倾向于在译文中增添信息或语言成分。显化可细分为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在语际对比基础上对源语文本隐含信息的显化,后者则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译语中非翻译语言所表现出的语内类比显化。研究者一般利用可比及平行语料库进行有关翻译显化特征方面的研究。陈吉荣等选取各100篇英语本族语国家出版的语言学期刊和中国大陆出版的研究国外语言学的期刊作为比较项,研究结果表明,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是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方面差异显著。牛桂玲基于自建的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采用比较合理的单语类比语料库和双语平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来分别探讨中国期刊论文摘要汉译英所呈现的语内类比显化与语际显化特征。

有关摘要翻译的显化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体现因目标语与源语语法差异引起的规则性翻译显化,还可解释不同文本构建策略和不同文体偏好引起的选择性显化,对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期刊编辑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还相当之少,未来或可加强。

3 专门用途双语平行语料库

双语平行语料库由源语文本和与之对应的目的语文本组成。从语料构成来看,平行语料库可分为通用和专门型两种类型。利用平行语料库,尤其是大型通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由于数据更显客观真实,可以对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翻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但通用语料库往往解决不了具体专业领域的翻译,尤其是许多专业词汇将无法处理,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用途的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翻译实践与研究。但目前有关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还只见2例报道:“矿业类科技论文摘要平行语料库”和“体育科学论文摘要英汉双语语料库”。

(三) 翻译辅助手段研究

科技论文摘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传达了论文的核心概念,是翻译中的关键。田传茂认为,互联网上有助于术语汉译英的语料库,首推“中国知网”的翻译助手 (http: //dictcnkinet)和可供免费检索的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并详细介绍了首先如何利用CNKI进行术语翻译定量分析,然后利用COCA进行定性分析,并最终确定术语英译的过程。

除术语的翻译之外,针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中广泛存在的诸如“词的搭配不当”、“选词不当”以及“惯用法使用错误”等问题,张晓丽提出,可利用专业的语料库(如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搜索引擎(如Google等)来提升英文摘要英译的质量。

此外,张建平等以有色金属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谷歌译者工具包(GTT)”来提高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效率和质量。

(四) 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研究

科技论文摘要为典型的信息型功能文本。针对这类文本的翻译,一般认为信息传递的效果、内容的准确与表达的规范是翻译的核心;且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而言,应着眼于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39]。具体原则方面,许峰认为刘仲德教授提出的“信、达、切”的翻译标准同样可适用于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而朱丹则提出“信、达、雅”这一经典翻译理论对相关翻译也具有同样的指导性,认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雅”可具体体现在句子结构逻辑紧凑及行文简洁上。至于医学论文摘要的英译,黄洪等提出了“忠实,简明,统一”的原则。

有关翻译策略的研究,鲁琦从“目的论”出发,认为译者要摆脱“对等论”的束缚,指出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要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应当以英语摘要的文体特征及国外检索机构的要求来决定英译的方法及策略。而具体翻译方法上,考虑到中文摘要惯用无人称句,长句出现也较频繁,因此英译时不应以汉语的自然句为单位来硬译,常常需要采用拆译的方法。此外,朱剑飞还探讨了中医药论文摘要中大量形象化语言的英译策略,指出如采用直译的方法,会使译文生硬难懂,可把抽象的中医语言具体化,使译文简洁易懂。

三、 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

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均为中文期刊,要想让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权威的数据库,参与国际交流,最直接的媒介就是英文摘要。部分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实践表明,中国优秀的科技期刊要走向国际,与国际翻译界的协作需要常态化。有研究报道了一些优秀科技期刊相关的实践经验。例如,清华大学主办的《工程力学》杂志对英文摘要的编写十分重视,提出英文摘要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将会被退稿和不予发表。此举大大增强了该刊物的英文摘要的质量,为该刊被EI以全刊收录的比例顺利检索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自创刊以来,则一直聘请来自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儿科专家担任编委,承担英文摘要的审校工作。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条件和语言环境,经过他们审校的英文摘要更准确、更规范, 也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四、 结论及展望

以上就中文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为:常见译语语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基于语料库,尤其是可比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如何利用一些翻译辅助手段来辅助相关翻译;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应对摘要英译问题的策略。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译语中常见语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之上,这些总结与分析有基于编辑主观经验的偏规约性的研究,也有相对客观的基于可比语料库的对比实证研究,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已有研究也显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认为未来或可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作为一种典型的专业性文本,科技论文摘要可以说是具体学科研究内容的微缩,针对不同的学科,建立相应的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能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提供极大的支持,而且摘要的双语对应资料,尤其是中英双语对照的资料应该比较方便收集和整理。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关研究相当之少,竟然只有几例相关报道,未来应可大力加强不同学科摘要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2) 已有研究对相关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进行了少量报道,但基于这类语料库的研究报道却基本缺失,也就是说对于如何利用已建成的语料库开展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应该说,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会克服以往规约性翻译研究中的个人主观性与经验性等缺点,有助于研究者充分观察和发现丰富的语言事实,寻找或解释双语翻译转换中的规律或特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是语言与翻译并重的研究,研究者既可对原摘要文本进行研究,也可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还可结合一定的可比语料库进行研究。因此,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翻译进行研究。基于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范畴应可包括:具体语言结构翻译的比较、具体词汇翻译的比较、术语的统一、翻译普遍性以及翻译教学研究等。

3) 多向平行语料库应该更具实用价值。

4) 除本体研究之外,还可对影响摘要翻译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如译者、国家/国际标准、期刊风格、期刊编辑、期刊国际化的趋势等因素进行分析。

.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S].

[2]陆建平. 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4): 192-199.

[3]张帆. 我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几个问题[J]. 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4(2): 16-19.

[4]段平, 顾维萍. 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 2002, 23(4): 47-48.

[5]范华泉, 冷怀明, 郭建秀. 我国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典型错误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 15(1): 104-106.

[6]张志钰, 边书京, 杨锦莲. 农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常见问题例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6): 262-265.

[7]李学军, 王小龙, 白兰云, 马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的介词问题[J]. 编辑学报, 2004, 16(6): 417-420.

[8]修荣荣.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常见介词错误用法分析[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 25(1): 48-51.

[9]郭建顺, 李文红, 张学东, 沈晓峰, 冯立文, 王浩然. 英文摘要误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调查与分析[J]. 编辑学报, 2010, 22(2): 135-136.

[10]邓芳明, 龚学民. 从外籍编委审校英文摘要看编校英文摘要应注意的问题[J]. 编辑学报, 2007, 19(1): 20-22.

[11]邓军涛, 许明武. 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典型问题探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13,(1): 11-15.

[12]宋福南,柴瑞海,朱虹. 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自我培养[J]. 编辑学报, 2006,18(l): 62-63.

[13]丁佐奇, 郑晓南. 对CAB Abstracts收录《中国天然药物》英文摘要修改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 693-696.

[14]何达, 李桃, 陈永杰, 孙赵华. 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统计比较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3): 404-407.

[15]黄媛, 陈莉萍. 高影响力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语言特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4): 685-687.

[16]李平, 牟爱鹏. 科技期刊中英文摘要体裁对比与分析[J].编辑学报, 2005, 17(6): 425-426.

[17]何霜. 汉语和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结构之对比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5): 113-114.

[18]何宇茵, 曹臻珍. 航空航天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2): 97-100.

[19]史利红, 董瑾. 中外计算机类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对比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2): 233-236.

[20]钱多秀, 罗媛. 基于语料库的论文摘要语步的对比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0(2): 12-17.

[21]周英智, 孙瑶, 李伟.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不一致”现象[J]. 编辑学报, 2008, 20(3): 224-226.

[22]滕真如, 谭万成. 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问题[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1): 5-7.

[23]范晓晖. 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4): 11-14.

[24]丁茂平.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之分析[J]. 编辑学报, 2009, 21(6): 500-502.

[25]雍文明.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英文医学论文摘要时态和语态分析――以儿科期刊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2,(5): 75-78.

[26]赵娟.中外通信类摘要中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4):634-636.

[27]赵娟, 叶枫. 中外通信论文英语摘要的体裁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2): 11-14.

[28]何瑞清. 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 “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1): 16-19.

[29]秦永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中美作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2): 85-88.

[30]范晓晖, 孙圆圆.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6): 1187-1189.

[31]陈吉荣,赵永青. 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1):122-125.

[32]牛桂玲.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汉英翻译显化特点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2): 112-116.

[33]张建平, 梁松林. 矿业类科技论文摘要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钨业, 2008, 23(6):47-50.

[34]田慧, 孙曙光,亓顺红,于海岩. “体育科学论文摘要英汉双语语料库” 的开发及应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11): 86-91.

[35]田传茂. 基于网上数据库定量定性分析的术语翻译[J]. 上海翻译, 2010, (1): 50-53.

[36]张晓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141-142.

[37]张建平, 叶德峰. 谷歌译者工具包辅助下的有色金属科技论文摘要英译[J]. 中国钨业, 2012, 27(5): 40-43.

[38]张建平, 陈奕强.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策略研究――以《中国钨业》摘要英译为例[J]. 中国钨业, 2007, 22(2): 45-48.

[39]杨宁, 陈少康.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科技论文摘要英译[J]. 中国科技信息2010, (6): 228-231.

[40]许峰. 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信、达、切”问题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5(1): 101-103.

[41]朱丹.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 “信、达、雅”[J]. 中国科技翻译, 2013, 26(2): 12-15.

[42]黄洪, 马时荣. 医学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 浙江医学教育, 2005, 4(1): 51-53.

[43]鲁琦. 目的论指导下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4): 137-138.

[44]朱剑飞. 对中医药论文摘要的英译管见[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4): 74-75.

[45]何碧梧. 谈中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编写的改进[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翻译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使学生处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4.增设论文写作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熟练相关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应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开课前,可增设“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使他们的论文格式及内容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教学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整理和分析资料、依据科学论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公开的论文报告会评定成绩。

5.衔接相关课程内容。体育统计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必备的工具和手段,但目前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在同一学期,无法将该课程的内容有效地在科学研究及论文数据分析中应用。因此,将“体育统计学”课程的开设学期提前,与本课程内容能够有效的衔接,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数据处理保障。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基本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采用论文写作模式,使学生学会论文写作内容及规范的格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活跃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下,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及将来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科学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