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04 11:01:44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分析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7)

【作者简介】韦 玮(1981-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

(责编 苏 洋)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探索 下一篇:“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