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精神栖息地

时间:2022-10-04 07:53:27

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精神栖息地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一、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入“园”动力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以“高考”为指南,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从课堂教学,到应试训练,到考试和评价,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理念基础上的,所以,全部活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发生影响,这是语文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它需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完全脱离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核心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他们的心灵火花。

二、 建立互动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地读,议,做、想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新课程理念表明: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学会自我反思,寻找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会总结提高。荷尔德林有这样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创设教学情景,并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主动阅读、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体验中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尽情领略语文生活的精微与高妙。要想使学生进入情境,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有:1、有情感的范读 2、激越的语言激发 3、引导联想与想象 4、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5、学生的模拟表演……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联系实际,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 打破纯应试技能训练,融进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习题,要在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上反复兜圈子?这对学生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我发现无论是文件中还是发表的文章中都一致谴责题海战术―――完全脱离了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是人见人恶,而师生们又乐此不疲,怪哉!痛哉!其恶果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学生作文搜肠刮肚,终因腹中空空,难成其文……

语文的确需要训练,但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我们应该训练学生的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记录下来。这种“训练”,其实就是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听说读写实践,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写作中得到锻炼,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四、 鼓动开展语文课内外活动,开辟语文新天地

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死胡同,它把学生锁定在几本陈旧的教科书和繁杂的题海之中,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精神的缺失,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语文天地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用美好的情感牵引。学生的创新实践,用美好的情感牵引学生的灵魂,用多彩的活动拓展审美的空间,语文教学才能“风景这边独好”。

这就需要我们开辟富有诗情画意、有声有色的语文活动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等,才能让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体味语文的丰富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塑造美好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班级管理策略之谈 下一篇:巧介背景,打开一扇理解文本的窗户